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一、单元提要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摘自荀子的《天论》一文,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着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能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二、走近“诸子”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字卿,赵国郇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早年曾游学于齐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楚国、赵国,后复回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德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兰陵)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葬于兰陵。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七雄争霸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新旧交替、社会变革加剧的时期,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地主阶级如日中天,整个社会洋溢着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氛围。荀子在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鉴别、取舍发挥的同时,沿袭孔子以来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并顺应时代潮流将其发扬光大,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第三单元《荀子》选读2.时代背景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动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第三单元《荀子》选读3.核心思想(1)天道观荀子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的这一系列富于唯物论性质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关于天道观的争辩中,高扬理性的精神,独树一帜。(2)认识论荀子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人通过形体机能而进行认识。认识的过程是主客体相结合,而“心”(思维)是认识的重要阶段。在“知”与“行”的关系上,荀子认为“行”高于“知”。在“名”与“实”的关系上,荀子强调“实”是“名”的客观基础。第三单元《荀子》选读(3)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荀子提出“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而人性的“善”则是后天人为(即“伪”)的,“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就通过所谓的“圣王之教”来教育感化民众这一目的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第三单元《荀子》选读(4)礼论“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节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荀子强调,“礼”是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治国的根本,即“人道之极”,同时也是至高无上、永恒存在的原则。第三单元《荀子》选读(5)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教育观①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②知识和德行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③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三、品评经典1.作品解读《荀子》共收录文章三十二篇,其中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少数出于门人之手。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荀子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子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他的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荀子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第三单元《荀子》选读2.名家评说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荀子最为著名,也最为后世儒家所诟病的,就是他的性恶说。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提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学习,由圣王及礼法教化来化性起伪,改掉恶行恶言,最终达善。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这便是他的“性恶论”。基督教中有“原罪”一说,其学术起点就是——人性本恶。凡人,生下即为带罪而来。若想获得往生天堂,此生就必须不停自修、忏悔、完善,一点点去除身上沉重的罪业。而早于耶稣三个世纪,荀子就已响亮地提出了这一思想。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荀子·性恶》中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能行,能止,能国,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性与为既有区别而对立存在,又是一致而并存的。第三单元《荀子》选读“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就也。”荀子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动物本能,是恶;伪是人后天礼乐教化的结果,是善。如果一味满足人的本能性的欲望,那么人就会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丧、天下大乱。所以,人要通过后天的礼义道德改造本身,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人变善。这就和孟子坚持的“人性本善”有了直接的冲突。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先天具有的本能,如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而这些都是社会起争作乱之源,“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这就是恶。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怎样改造小人为君子,化性起伪?第三单元《荀子》选读荀子一方面认为,传统儒家所倡导的以德化人很好。通过教化方式,实施心理修补手术,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但另一方面他认为,这还很不够,不能彻底、根本地解决人性恶的问题,所以在承认礼义道德教化之功必不可少的同时,强调实行严格的法律制。他说:“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就将法家的思想植入了儒学之中。由于重法求刑,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将权力与专政作为统治的重要手段,所以,他的学生里出现韩非、李斯这样的法家人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只不过,老师还待在儒家的门户里,而走出去的学生们却跑得很远,他们甚至完全排斥了儒家。也正因如此,后世儒家以讲性恶、重刑名的荀子偏离了孔孟的学说轨道,从而斥责其为儒之异端。荀子的不信天命,拒绝鬼神,主张人性本恶,需要后天改造,从根本上讲,是与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理论一脉相承的,但因其指责孟子,而最终被排斥在儒学正宗之外,两千多年来隐而不显。第三单元《荀子》选读你知道,这不是荀子本人的过错。如果你承认法制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那么你更该知道,荀子的学说是多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节选自《中国大儒·风华绝代》)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名句: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释义: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远;不走进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深厚。运用:许多同志有这样的体会,参加工作后,在普通岗位上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的事,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国情、社情、民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正所谓“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早熟的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字音辨识时邪.(yé)畜.积(xù)星队.(zhuì)卜筮.(shì)恶.寒(wù)啜菽..(chuò)(shū)何恤.人之言(xù)礼义之不愆.(qiān)楛.耕伤稼(kǔ)籴.贵民饥(dí)雩.而雨(yú)后车千乘.(shènɡ)怪星之党.见(tǎnɡ)二、通假字1.天作高山,大.王荒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小人错.其在己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星队.、木鸣____________________“大”同“太”,“太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匈匈”通“讻讻”,形容喧扰“知”通“智”,智慧、聪明“错”通“措”,废弃“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队”通“坠”,坠落7.怪星之党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是无世而不常.有之___________________9.人祅.则可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枯.耘失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其说甚尔.__________________12.则日切瑳.而不舍也___________________13.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通“尝”,曾经“党”通“傥”,偶然地;“见”同“现”,出现“祅”同“妖”,反常的现象“枯”通“楛”,粗恶不精“尔”通“迩”,近“瑳”通“磋”,切磋“晖”同“辉”,光辉三、一词多义1.荒①天作高山,大王荒.之______________②故田荒.室露,衣食大足______________③乾符中,仍岁凶荒.______________④城上高楼接大荒.________________2.常①天有常.道矣___________________②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______________③扁鹊,非常.人也______________动词,垦辟形容词,荒芜动词,歉收名词,僻远的地方形容词,经久不变的副词,经常形容词,普通的3.修①若夫志意修.________________②乃重修.岳阳楼______________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__________________④掌修.国史___________________4.道①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______________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形容词,美好动词,修建动词,学习,遵循动词,编纂,书写名词,规律名词,方法名词,知识和道理名词,风尚5.文①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__________________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③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_________________④罢其不与秦文.合者______________6.以①禹以.治,桀以乱______________②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______________③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______动词,修饰,文饰形容词,华美,有文采名词,文章,文辞名词,文字介词,凭借动词,认为连词,因为四、词类活用1.彼作矣,文王康.之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 1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