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5课苏幕遮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这首词抒写羁旅相思之情,题材基本属于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情致的深婉,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上片写景,视野阔远,暗透乡思。一句一景,自天而地,自波而烟,层层推进,意象缠绵,而无衰颓情味。下片抒情,情深意挚。三层转折。一写愁思难寐,惟归乡之“好梦”方可慰藉“乡魂”之焦虑;二写独倚高楼之难堪;三写借酒浇愁,极写其乡愁之浓,相思之切。像这首词这样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确切地说,是阔远之境、秀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作者介绍生平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词人。少年落魄不羁,后在太学读书,宋神宗时因献《汴京赋》为太学正。宋哲宗时任庐州教授、知溧水县、国子主簿、秘书省正字。宋徽宗时仕途较坦荡,先后为校书郎、议礼避榆讨、大晟府提举,为朝廷制礼作乐。晚年知顺昌府和处州、南京鸿庆宫提举。卒,赠宣奉大夫。作品有《兰陵王·柳》《西河·金陵怀古》等。评价他的词富丽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是宋代格律词派的创始人,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开南宋姜夔、张炎一派词风,对后世影响很大。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至哲宗元祐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背景解读词的分类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知识链接1.字音识记(1)燎.沉香()(2)消溽.暑()(3)小楫.轻舟()liáorùjí2.字义解释(1)燎.沉香()(2)消溽.暑()(3)侵.晓窥檐语()(4)小楫.轻舟()(5)梦入芙蓉浦.()烧湿润,潮湿渐近桨水边1.《苏幕遮》以什么为描写重点?全词共分为几个层次,试简要概括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词以荷花为描写重点,并从这一点上散射开来,最后又集中在这一点上加以收束。全词可分四层。上片前四句是第一层,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上片后三句是第二层,从侧面刻画荷花的神韵;下片前四句是第三层,分别叠印出“吴门”与“长安”两个不同的地点;下片后三句是第四层,又以“梦入芙蓉浦”把前几层散射出的侧面加以归结、收束。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片之间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联系上下两片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意象是“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过渡到家乡的荷花,很自然地过渡到怀乡之情,不着痕迹。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思念朋友的情怀。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物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思乡之情。1.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示:结合上片内容和听觉、视觉等表达技巧对应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叶上初阳……风荷举”三句是第二层。这三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2.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称赞“叶上初阳……风荷举”三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对这三句加以赏析。此外,它们与下片的乡思之情又是如何衔接在一起的呢?对应考点:鉴赏诗句。提示:结合词句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只一个“举”字,词人便以清新之笔,刻画出荷花的动态。荷花是江南风物的象征,自然易勾起客居京师的词人的乡思。同时下片结尾处的“梦入芙蓉浦”也是对上片风荷的巧妙呼应。3.“五月渔郎相忆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结合诗词主旨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言己思家乡、朋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对朋友的浓烈思念。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运用的特殊艺术手段。而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白描、象征、渲染、烘托、对比、衬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在高考中,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重点考查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用典等。考点透视鉴赏表现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段,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考查表现手法是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常规题型,命题形式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等综合设题,常见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手段”以及“情与景关系”等表述方式。命题形式有的着眼于整首诗歌,如“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的着眼于某个句子,如“某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的直接提问,如“试对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有的变式提问,如“诗中某句极为精妙,你认为好在何处”等。考查趋势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方法归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典型例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注】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做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解析】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第15课 苏幕遮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6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