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小说(2)10阿Q正传(节选)诗海拾贝无题鲁迅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赏析】在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丛中,饥饿悲伤的广大劳动人民已经连野菜都不能吃上的情况下,作者岂能找到合适的歌赋描写表达出此时的伤痛心情?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句,描述了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鲁迅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诗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语林撷英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经典句子1.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得用到窝里斗上。2.宁可单扛,也不合作。3.当指责他人时,很少检点自己的行为。4.中国落后的制度终将导致日后的官僚主义。5.人皆不能越雷池一步,除我例外。6.带上面具不知道自己是谁了。7.中国人很聪明但须一对一,如合群则一盘散沙。8.常听到有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我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这话很有问题,事实上是,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作者卡片见第6课处。背景呈现《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对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来采取愚民政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知识链接《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阿Q、赵太爷、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1.字音辨识(1)单音字土谷祠.(cí)舂.米(chōnɡ)下箸.(zhù)诧.异(chà)根柢.(dǐ)擎.起(qínɡ)譬.如(pì)奚.落(xī)虱.子(shī)醉醺.醺(xūn)敌忾.(kài)口讷.(nè)(2)多音字场散场.chǎnɡ刹刹.那chà场.院chánɡ刹.车shā撩撩.起liāo似似.乎sì撩.拨liáo似.的shì2.字形辨认讷nè(口讷)纳nà(接纳)呐nà(唢呐)踉liànɡ(踉跄)稂lánɡ(稂莠)锒lánɡ(锒铛)络luò(经络)洛luò(洛阳)烙lào(烙印)3.词语释义(1)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2)出言无状: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3)同仇敌忾:全体一起仇恨敌人。4.词语辨析(1)风尚风俗风尚:着重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风俗:着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2)报复抱负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抱负:远大的志向。1.节选部分详写了阿Q被打的哪几个场面?[我的理解]写了“闲人”挑衅,阿Q被打;阿Q挑战王胡不济,被打;阿Q骂“假洋鬼子”,被打,共三个场面。2.阿Q被打后的一贯反应是怎样的?[我的理解]采取“精神胜利法”,把别人打自己说成是“儿子打老子”,然后就很快忘却。3.文脉图示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名师指津]从当时一个人的姓名、籍贯是他的社会地位、家族势力的标志这一角度来思考。[我的理解]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名师指津]分析其自负自尊、狭隘保守的心态即可。[我的理解]“更自负”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了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就非常了不起;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出了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的心态。3.结合整篇小说,试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名师指津]根据课文情节,抓住典型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表述答案时,可以先具体分析其特点,再综述其形象;也可以先综述其形象,再具体分析其特点。[我的理解]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1)质朴愚昧: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凭本能劳动和生活,如“阿Q真能做”。(2)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未庄所有居民全不在他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示格外崇奉;但被打败了就轻易求饶骂自己,还打自己,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3)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争强好胜到与别人比丑的地步,如与王胡比抓虱子;赵太爷打他嘴巴,他不反抗,钱太爷的大儿子打他,他也不反抗。(4)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不合未庄老例的都以为是错的,但进了一回城,又鄙笑乡下人。(5)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他欺软怕硬,对比他弱的,他表现出十足的霸道;在被王胡打败,又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棒打后,便迁怒于小尼姑。4.如何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作用?[名师指津]根据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主题所起的一般作用,结合文本分析其具体作用即可。[我的理解]课文的背景设置在未庄,未庄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文章深刻地描写了辛亥革命风暴在城里兴起时对未庄带来的种种震动,大量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没有打破未庄的闭塞和落后,一般民众对革命一无所知,非常愚昧,而阿Q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处处表现出其落后和不觉悟。5.如何把握《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名师指津]重在对民族劣根性和人性弱点的揭示上。[我的理解]《阿Q正传》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精心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尤其是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既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也反映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所以《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又是深广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一种民族的劣根性,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课文节选部分集中展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6.应如何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名师指津]从“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成因及其作用影响等角度作答。[我的理解]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其内涵包括: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妄自尊大、自我陶醉、安于天命。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处于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一经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现出它的特点,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特点。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名师指津]可谈一谈在沉重的现实压力面前,阿Q精神到底能不能起作用,或者起何作用。[我的理解](示例1)要有这种“阿Q精神”。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一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比别人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心情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这一观点是比较明智的。(示例2)不能有“阿Q精神”。“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示例3)生活中需要“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心态,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处处皆能适用的,如果我们处处都用“阿Q精神”,那我们就丧失了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写法指导文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白描”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一技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白描手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2)要重点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3)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白描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范文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Q正传》中的阿Q,甚至是其中各色男男女女,无不体现了国民劣根性,而这些弱点,也是我们民族的弱点,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作用。适用话题说不尽的阿Q(节选)钱文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都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一个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都是这样去理解阿Q的:小说开始连载时,沈雁冰(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并且做了这样的阐释: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持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课件 粤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