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内容概览本单元注重文言文阅读,学习古代议论散文。《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过秦论》是古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短论。作者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突破了封建观念,针砭了当时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流弊;关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则从师的论断,也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值得肯定。学法指导1.理解文言文常用词语和句式,熟读背诵课文。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工夫的是多掌握文言文常用词语。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词语的意义,对文言文词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才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归纳对比练习,准确规范的翻译练习,在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的朗读背诵,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主要训练方式。学法指导2.培养质疑解难的能力。质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遇到不懂、理解不透的地方,把疑问提出来。文言字词,有浅层意思,有深层含义,无论浅层深层,有疑而问,都是质疑。本单元要求的质疑,主要指这一类。这一类质疑,就是钻研精神。另一类质疑,就是不同意作者的说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这一类质疑,则是怀疑精神。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这“人”,充满着一种叫刚烈的东西,他远远不像孔子那样“温良恭俭让”。当生与义不能兼得,他宁可取义,也无意苟且偷生;当死与不义不能同避时,他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舍生取义”,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读出的却是昂昂乎的浩然正气。它曾激励过多少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忧郁的老儒》未见飞檐画栋的建筑群,你先看到的是孟庙里的树。“藤系银杏”是孟庙中的一景。一棵高大粗硕身披鳞甲像披挂着铠甲的壮士的银杏,周身攀满了柔韧绵长的紫藤,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不相上下。四五月间,紫藤结出一串串花穗,使银杏像个“菊花插得满头归”的佳人。——《孟庙的树》孟子曾曰:人有四心——谦让之心,善意之心,羞耻之心,恻隐之心。这就是善,就是人间真“爱”,无论是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科技领航人朱光亚,还是坚守藏区12年的高原并蒂莲胡忠、谢晓君夫妇,无论是绿了青山,白了头发的人民好书记杨善洲,还是临阵火灾现场指挥的铁血将帅刘金国……他们都启示我们:让善永驻人间。“不求大爱无疆,但求小爱有情。”——《让爱永驻人间》作者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横征暴敛,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背景解读1.《孟子》《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反映了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更具体,描绘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一本。知识链接2.孟子名言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字音1.生字音积累曳.兵(yè)数罟..(cùgǔ)洿.池(wū)鱼鳖.(biē)鸡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5)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古今异义词(1)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3)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一般的行走)(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有希望)(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连词,表示同意、认可)(7)然而..不王者(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表转折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4.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击鼓)(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为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丧”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3)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5)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6)然而不王.者(名词作动词,称王)(7)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5.文言句式(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2)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桑树之”)(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之”)(4)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6)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7)非我也,岁也(判断句)6.一词多义(1)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shù,数词,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罟不入洿池(cù,形容词,密)范增数.目项王(shuò,副词,多次)不可胜数.(shǔ,动词,点数,计算)(2)胜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副词,尽)驴不胜.怒(shēng,动词,禁得住,忍得住)日出江花红胜.火(shèng,动词,超过,胜过)予观夫巴陵胜.状(shèng,形容词,优美的)(3)兵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穷兵.黩武(名词,武力)可汗大点兵.(名词,士兵,军队)(4)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发.百中(动词,射出,放出)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动词,征发)(5)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6)以请以.战喻(介词,用)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7)之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察邻国之.政(助词,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代词,代这种情况)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1.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提示: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2.孟子“仁政”思想包括几个方面?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提示:包含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二是“王道之成”的道理。文章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1.“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什么关系?【对应考点】分析文章内容。【提示】结合作者的思想,从二者的不同点和关联点进行分析。【答案】“王道之始”的三条措施分别是“农、渔、林”,主要强调“不扰民”;“王道之成”的四条措施分别是“纺、蓄、农、教”,既强调“不扰民”,又强调“制民产”,还强调“兴教育,治礼仪”。因此,前者是王道的初步措施,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王道的根本措施,是前者的深化。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对应考点】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提示】联系社会现实分析。【答案】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暴政虐民的批评。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构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尽心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3.孟子在与梁惠王的交谈中,是怎样将“仁政”这一中心展示出来的?【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思路及表现手法。【提示】结合孟子的话题和文章使用的表达技巧回答。【答案】①不去顺着梁惠王的话题“民不加多”走,而是巧妙设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简单道理来说明梁惠王的做法和邻国之王的做法没有质的区别,表达得委婉含蓄,既没有伤及梁惠王的颜面,又很好地将话题引到自己要阐述的问题上来。②连续使用排比句,列举采用自己的措施得民心的好处,而且这些措施是由较为抽象到具体可行;既然可行,对梁惠王来说就很有诱惑力,从而很好地把自己的仁政思想和梁惠王的增民的愿望结合起来。这样,梁惠王对他的思想更能接受。③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非仁政的做法既然得不到民心,当然也就不可能使民增多,所以仁政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4.文章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请你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谈谈自己的看法。【对应考点】探究文本价值。【提示】结合孟子的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作答。【答案】(观点一)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是有积极意义的。(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观点三)在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孟子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节制,包括如何节约土地和水、保护森林,如何选地安家,如何培植作物,懂得“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此外,儒家思想中还有许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节约消费的思想,也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孟子善用排比进行铺叙和渲染,如课文倒数第二段中就连用四组排比句,其中前三组排比是他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他教民的主张。就这样,他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请仿照上述写法,以“走进自然”为话题,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个文段。200字左右。【答案】示例: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即时小练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之间,寻得自然的真谛。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特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