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相关读物童心说第七单元天理人欲◎走近先贤反道学的思想家——李贽1.生平简介李贽(1527~1602),又名载贽,字卓吾,又字笃吾,号宏甫,又号温陵居士。明代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为官期间,他目睹朝廷及官员们的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下狱,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自杀身亡。2.主要成就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3.地位影响他充满自由精神的思想和新兴气锐的言论,不仅使他成为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而且对于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所倡导的反独断、反迷信的怀疑精神、自由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现代理性的重建之路,仍具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李贽的经典语录(1)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2)慷他人之慨,费别姓之财。(3)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琢,终不成人。(4)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5)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广取;所广取,故其人愈高。(6)能自立者必有骨也。◎背景呈现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当它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永乐年间,三部《大全》的颁定,一方面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表明程朱理学开始走向衰落。明初思想界的沉闷,正是明中后期王学兴起的背景。王阳明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使心学成为理学内部与程朱一派相对立的另一主要思潮。其中受王学影响的泰州学派就是明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学派,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反映了平民的要求和特点。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一个具有“异端”特色的著名思想家。◎国学链接[文学常识]挑战封建礼教的奇书——《焚书》《焚书》是一部中国古代难得的奇书,它从政治、哲学、社会思想、文艺理论等方面发出了与正统封建思想迥然不同的声音,是李贽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力作。1.名称的由来《焚书》内容有悖于统治者提倡的伦理道德,故取名“焚书”。2.内容及篇目《焚书》多方面反映作者的政治、哲学及社会思想,是了解李贽思想学说的基本资料。包括《书答》《杂述》《读史》及诗歌几个部分。(1)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大加鞭挞;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2)尖锐批判宋明理学,反对理学家用“天理”来压制“人欲”的禁欲主义,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3)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4)同情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为妇女鸣不平;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加以无情地揭露。[文化常识]古代称谓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文中的作者称朋友别号“龙洞山农”,显示了二人关系非同一般。一、字音遽.失(jù)根柢.(dǐ)湮.灭(yān)懵.懂(měnɡ)褒.崇(bāo)渊薮.(sǒu)二、通假字1.龙洞山农叙.《西厢》__________________2.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__________________3.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__________________同“序”,作序通“智”,聪明通“辨”,分辨三、一词多义1.绝夫童心者,绝.假纯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____________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__________________2.达则文辞不能达.__________________本图宦达.,不矜名节____________故彼岸终不可得达.也____________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__________________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绝无动词,横渡动词,断裂形容词,陡峭的形容词,畅通动词,发达动词,到达动词,到、至形容词,通晓事理的3.发要亦有为而发.__________________余自束发.读书轩中__________________探石发.穴,靡计不施____________秦发.兵击之______________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___动词,发表名词,头发动词,打开动词,调遣动词,抒发四、词类活用1.有闻见..从耳目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道理闻见日.以益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随其所见,笔.之于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活用为名词,见闻的事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置,处理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名词活用为动词,写五、古今异义1.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人体发育的情况和健康状况。2.随时处方..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医生为病人开药方或开的药方。文章体裁。处置,处理。3.决定..目之为经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4.矮人..何辩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身材短小的人。必然,一定。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的人。六、文言句式1.童子者,人之初也。(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状语后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而与之一言文哉!(定语后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童子,是人的最初阶段。湮灭在假人社会中而不能传给后世学者。我又怎么能够找到没有失却童心的真正的圣人,并与他们谈论一下文章呢!七、名句默写1.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__________________;见而为政事,________________;著而为文辞,________________。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则言语不由衷则政事无根柢则文辞不能达《童心说》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对后天习染的所谓的义理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以纠正虚伪的世风。李贽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它具有近代启蒙思想的色彩,是对个性的自由解放、自由发展的人本主义的呼唤,是躁动于封建名教重压下人的主体的自觉的渴求和觉悟,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经济状态相适应。段落主要内容第一段阐释童心与真心的关系第二段探究了人逐渐失去童心的原因第三、四段对古代六经及《论语》《孟子》的过于推崇的不正常现象的批判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1.“童心”即____________,也就是“____________”。[明确]真心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2.文段开头引用龙洞山农的话有何作用?[明确]《西厢记》写的是风流事,叙的是私情谱。囿于人言可畏,龙洞山农便在给《西厢记》所作的序言中声明自己没有“童心”。足见当时传统观念是多么排斥“童心”,为“童心”正名是多么必要。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满场是假,矮人何辩也?然则虽有天下之至文,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又岂少哉?3.“矮人”指______________的人。[明确]见识少,没有鉴别力,惯于随声附和4.“满场是假”指什么?[明确]李贽认为,封建伦理道德的义理灌输得越多,“童心”也就丧失得越多,最终导致“全不复有初”的人性沦丧,而成为说假话、做假事、写假文的伪君子、假道学,使整个社会“满场是假”。1.《童心说》批判了什么?倡导了什么?[明确](1)批判人们丧失本真自我,被后天习染的所谓的义理等蒙蔽纯真本心,助长了社会的虚假之风。倡导人们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2)批判了人们盲目推崇古代圣贤,对当代创新的文学不加重视的现象,倡导文学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号召人们破除圣贤崇拜,关注当代,不可厚古薄今。2.在文学方面李贽持有怎样的观点?[明确]李贽认为,在文学上要重自然,重真情,“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不管哪一种文学形式,即使是六朝骈文,徒重形式的八股文,以及不为正统文学家所看重的传奇、杂剧等,只要出于童心,就是天下之至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贽的美学思想,他主张自然为美。他认为,自然的东西出于人的真性情,它在形式上是美的,在内容上是善的,自然的东西,就是真善美的合一。3.李贽对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之作是怎样认识的?[明确]他认为,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并非皆出于圣人之口,其实是“迂阔门徒、懵懂弟子”所记;即便出于圣人之口,也不能作为万世不变的至论,不能成为行之于万世的信条。这些言论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当时虽然也有一些批评假道学的文章,但直接批评六经以及《论语》《孟子》,认为这是“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实绝无仅有。龙洞山农叙《西厢》,末语云:“知者龙洞山农在给《西厢记》所作序言的结尾处说:“聪明的人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不要认为我还保持有童心就行了。”所谓童心,就是真心,若是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认为童心是不可保留的,那就是认为真心是不可保留的了。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儿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初发起时的本心。如果失去了童心,就是失去了真心;失去了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真心,那也就失去了保持本真之心的人。人如果失去了本真的自我,全不复有初矣。那么一切也就都不再有本初的状态了。绝假纯真:没有一点儿虚假,纯粹是真实的。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人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却了呢?童心为什么会遽失也?盖方其始也,有闻见很快丧失呢?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见所闻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就会从耳目中灌入,成了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其长也,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随着年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又成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其久也,道理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相关读物 童心说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