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7课夜归鹿门歌宿建德江①孟浩然移舟泊②烟渚③,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②泊:停船靠岸。③烟渚: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赏析】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起句“移舟泊烟渚”点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第三句“野旷天低树”写江边的远景: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江清月近人”写江中的近景: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作者介绍生平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过着闭门苦读、灌园艺圃、救患释纷的生活,40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曾做过张九龄的短期幕僚。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因其生活经历简单,故其诗歌内容较集中,主要描写自己漫游旅程中所见的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作品著有《孟浩然集》,存诗260多首,名篇有《过故人庄》《春晓》等。评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背景解读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知识链接1.字音识记(1)庞.公()(2)栖.隐处()(3)岩扉.()pángqīfēi2.字义解释(1)岩扉..松径长寂寥()(2)惟有幽人..自来去()石门隐居者,诗人自指如何理解本诗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旨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求政治出路,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回到家乡决心以庞德公为榜样,隐迹山林,以表现自己的隐士情怀。本诗借回鹿门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隐居的幽雅兴致,也透露出了孤寂无奈的心情。夜归鹿门歌江边场景—争渡喧—向江村—热闹—世俗山中场景—月照烟树—岩扉松径—孤寂—隐逸归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提示:首联主要写了作者的见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篇两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环境的安宁静谧,次句却表现环境的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注意诗句内容的理解,概括其中的异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了什么景象?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提示:结合颈联的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陶醉于大自然之中,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流连忘返。4.《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对应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提示:首先说出诗歌使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前四句写江行见闻。山寺黄昏时分的钟响和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更衬托出山寺的幽静和闲雅。两者的对比,引发了诗人的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超脱的胸襟自然而然地隐藏于字里行间。后四句写夜攀时鹿门山的山路、朦胧的山树在月光照射下更显清幽。一个“忽”字则写出诗人的不知不觉,体现出诗人闲适平静的心情。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由多个景物形象组合成的意境。考点透视景物形象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要注意的是,诗中的景物作为“意象”,已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诗中多个意象的组合,已营造出某种意境。因而,对诗中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考查趋势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来组织答案)方法归纳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渭上秋夕闲望①[宋]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姜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典型例题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黄昏图景。【解析】解答景物形象题,要根据要求找出相关意象,并通过想象联想,运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图景,清新自然。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