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又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怎么理解“仁”呢?成为“仁者”的条件是什么?第二单元修身“君子”一词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什么是君子的风范?普通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第二单元修身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要想让自己成为金子,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圣哲孔子又是怎样使自己成为金子,让别人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呢?第二单元修身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因交友不善误入歧途者却比比皆是,所以用心想一想就会发现,交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第二单元修身语言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心灵的外观。对语言表达的重视也是孔子尚文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语言表达,孔子发表过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第二单元修身第二单元修身五仁者爱人第二单元修身《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的出现,有人统计有109次,这也就是说,《论语》中平均十几个字就出现一个“仁”。密度之大、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这位孔圣人是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同情是人间正道;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仁者爱人。第二单元修身一、字音忠恕.(shù)近取譬.(pì)轻裘.(qiú)师冕.(miǎn)齐衰..(zīcuī)冕衣裳.(cháng)左衽.(rèn)沟渎.(dú)二、通假字1.入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其被.发左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师言之道与.__________________弟,通“悌”,尊敬兄长被,通“披”,披散与,通“欤”,吗三、一词多义1.于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②何事于.仁__________③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_________介词,给介词,在介词,对2.病①尧舜其犹病.诸__________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_____________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_____________以为难困苦,困顿担忧,担心3.济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___________________②同舟共济.___________________③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4.爱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________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_____________动词,救济,周济动词,过河,渡动词,帮助爱护喜欢,爱好爱惜,吝惜5.微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______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________③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深奥副词,偷偷地,悄悄地四、词类活用1.冕.衣裳者与瞽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管仲相桓公,霸.诸侯___________________3.老者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己欲立而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戴礼帽名词作动词,称霸使动用法,使……安逸使动用法,使……站得住5.子钓而不纲.______________________6.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7.愿无伐善.,无施劳______________________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用绳取鱼为动用法,为……而死形容词作名词,长处形容词作动词,吃饱五、特殊句式1.非尔所及也__________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___________________3.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________________4.吾道一以贯之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1.如何理解“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点拨]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2.从“厩焚”孔子问人“不问马”这件事上,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点拨]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3.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点拨]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4.为什么孔子“食于有良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点拨]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5.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点拨]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而墨子“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来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一方面是说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二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讥刺墨家的“兼爱”因平等而“无父无君”。在第9.10则材料中,面对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孔子看到穿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则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真正的强者,都有同情关爱弱者之心,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言以蔽之,是“恕道”,即推己及人,多替他人着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处理任何事情时,能换位思考,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等强加于别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多为他人着想,设身处地地为他人多考虑,又怎能强制别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情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也是一种大智慧。◎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为人之道”“换位思考”“道德修养”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五 仁者爱人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