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4课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清平乐[宋]李清照年年雪里①,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①雪里:指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的春之降临。②挼(ruó):揉搓。【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孤苦之感和亡国之忧,感慨深沉。上片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头上插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花依旧,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这两句写的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下片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片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是为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颠沛流离,沦落飘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词人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融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这首词依次描写词人少年、青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青年时对梅垂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词人晚年飘零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一、作者简介老子,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又称老聃。传说,老子一生下来,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任周藏室之史(管理图书的官,当时的图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档案),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老子跟孔子同时,孔子还曾向他请教过“礼”。著有五千言《道德经》,又名《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二、相关知识《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事物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寂兮寥.兮(liáo)为而不恃.(shì)驰骋..天下之至坚(chíchěng)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大曰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顺应自然,不妄为(3)万物将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①周行而不殆.。(通“怠”,懈怠)②逝曰远,远曰反.。(通“返”,回返)2.一词多义(1)莫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要,勿)②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没有)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没有人,没有谁)④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ù,日落的时候,傍晚)(2)名①吾不知其名。(名字)②名之者谁?(命名,取名字)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④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指出)(3)常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顺应)②圣人无常师。(固定的)③盖常理也。(平常的)(4)相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互相,音xiāng)②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面相)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④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丞相,宰相)⑤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审视,观察)⑥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音xiāng)⑦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代词,偏指一方,有指称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⑧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5)间①无有入无间。(间隙)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③立有间。(一会儿)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间,其间)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6)及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赶得上,比得上)②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等到)③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乘,乘着)二、文言句式1.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强字.之曰道。(取名字、称作)(2)意动用法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以……为尊、贵)(3)使动用法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使……成长/使……发育)(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的东西,坚硬的东西)2.宾语前置句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夫莫命“之”而常自然)3.状语后置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吾将“以无名之朴”镇之)4.省略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省略介词“于”,驰骋“于”天下之至坚)1.老子怎样阐述“道”?答案:老子认为一切由道生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是道德本性,道无所取法,道即是无。2.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会怎样处事?答案: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不恣意行事,不矫揉造作,而是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事的判断,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3.简单阐述老子的“无为”观。答案: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这种“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统治者能做到“无为”的话,老百姓生活就得以安宁,社会也就走上正轨。4.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跟我们今天的哪些观念是相似的?答案: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跟我们今天“顺应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观念是大体一致的,这也正是“无为”思想在今天的闪光之处。点击进入WORD链接1.课内名言(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精彩语段(1)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是一个极善种树的人,正因如此,很多人都争相迎接并雇用他。其实,他的种树经验非常简单:“能顺木之天而致其性焉尔”——根要舒展,地要平整,土要陈旧,埋要结实。其他种树的人却是“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郭橐驼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不妨害它们的生长,也不损耗它们的果实,所以他种的树,即使移植他处,也无不成活,而且硕大茂盛,“早实以蕃”。(2)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见孟子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母亲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她告诉孟子,荒废学业,如同剪断布匹一样。有德行的人通过学习树立名声,通过求问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可以避开灾祸。如果年少时荒废了学业,就免不了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孟母懂得遵循做母亲的情感法则,所以才有了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巨人,有了人们心目当中独一无二的“亚圣”。(3)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各据一方。其中,曹操不愧为一位极具历史眼光与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讨董卓,击黄巾,征徐州,战袁绍,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背着“汉贼”的恶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军事家的杰出才能和政治家的伟大气魄,“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最终结束连年的征战,救民于水火。曹操懂得遵循社会人事的发展规律,所以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4)太阳能够遵循规律——东出扶桑,西沉禺谷,早上万道金光,夕时红霞满天,所以在东升西落中,给万物着上了缤纷的色彩;月亮能够遵循规律——初出如娥眉,渐长如弓弦,望时如玉盘,晦时寻不见,所以在由缺到圆中,给仰望她的人们留下多少遐思向往;四季能够遵循规律——春天和风,夏天艳阳,秋天硕果,冬天飞雪,所以在春去秋来中,给生命赋予万千气象。绿色生活日新月异的科技在光速般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另一种声音也越来越响——还我们“绿色生活”,让我们“回归本色”!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纵使人类技术再高明,终不及大自然这一“终极艺术”。在市场高呼“转基因无公害”时,在商家大喊“特色楼盘——大造山水景观”时,在所谓摄影爱好者不再倾慕山水转而人工PS合成图时,人们已不再欣然接受,而是透露出担忧或不满。转基因食品何言自然之甜美?人造山水何言自然之鬼斧神工?人工合成照更何言自然之雄伟壮阔?为了发展科技而破坏生态,利用科技制造替代品,只能是舍本求末。大自然蕴含的无穷法则,令人难究其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向往绿色生活,还原自然本色,吸取天地之灵气,尽力体味自然的至高之“道”。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从而抛弃杂念,让心灵与肤发一同接受自然的洗礼。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虽不能人人都像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归隐山川的田园之乐,因为隐居要有经济实力,起码得是个小地主。但古语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凡尘俗世中若能丢下旁骛,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鲍尔吉曾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原野。”质朴而本真的绿色生活于我们则是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污世的污垢,灵魂将愈发轻便,轻得仿佛能随风飞起,淡定得似飞仙遨游于碧落之中。所以,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栖于尘世,生于污泥之中,只要像莲花般保持自身的纯净,情系绿色,回归本真,便能葆察察之身而勿囿于汶汶之物!【简评】本文的亮点在于作者认识的深刻性和说理的辩证性。开篇一语中的:“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接着,围绕这一论点阐述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人们的‘担忧’‘不满’以及应取的正确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恰当引用,更使文章的议论愈加深刻。文章的另一分论点是:“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作者更多地从精神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一句“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可谓神来之笔,充分表达了一种“心远地自偏”的超然。本文结尾精妙,发人深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道家 第4课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课件 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0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