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①吟啸:吟唱长啸。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赏析】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且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事,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境作一总结。作者通过顶风冒雨前行的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考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故里服孝。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科举。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着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作品有《栾城集》等。作者介绍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1083),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背景解读【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文化常识字音沅.水(Yuán)沔.水(Miǎn)浸灌.(ɡuàn)倏.忽(shū)指数.(shǔ)骋骛.(wù)瓮牖.(yǒu)朔.日(shuò)濯.(zhuó)壑.(hè)骇.(hài)飒.然(sà)憔悴..(qiáo)(cuì)字形瞻观瞻赡赡养澜波澜谰谰言楫舟楫揖作揖冈冈陵岗岗位古今异义(1)至于..赤壁之下古义:至,到;于,介词。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2)东西一舍.古义:古代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今义:房屋。(3)将何往而非病.古义:忧愁,不快乐。今义:疾病。(4)窃会计..之余功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今义:指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一词多义(1)当王披襟当.之动词,迎着木兰当.户织动词,对着有积石横当.其垠动词,阻挡(2)胜以览观江流之胜.名词,美好的景色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动词,承受,忍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形容词,胜利(3)之即其庐之.西南为亭结构助词,有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代词,它(4)以不以.物伤性介词,因为今张君不以.谪为患介词,把照之以.明月介词,用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连词,来词类活用(1)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使动用法,使……跟从)(2)名.之曰“快哉”(名词作动词,取名)(3)西.望武昌诸山(名词作状语,往西)(4)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间)(5)蓬.户瓮.牖(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6)穷.耳目之胜[使动用法,使……尽情(享受)](7)动.心骇.目(使动用法,使……动,使……骇)(8)草木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成行)(1)谪居齐安[省略句,应为“谪居(于)齐安”](2)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句,以清风振之)(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判断句)(4)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句,“何往”即“往何”,到哪里)文言句式品读赏析课文,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提示:(1)景之“快”:①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展现水势之波澜壮阔。②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2)人之“快”:①“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②张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3)情理之“快”:“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答案】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做铺垫。2.文章为什么要引录宋玉的《风赋》中的故事?【答案】本文由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文章主旨的讨论。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理解。【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假使他的心中坦坦荡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了天性,那么到哪里会不快乐呢?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不快,才能由衷地感到快乐。快哉亭为张怀民兴建,苏轼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却能保持内心充盈圆满,能在人生不遇时畅快地玩赏江流胜景,还能从容地感受前人的流风遗韵。内心的和谐自足才是他们“快哉”的真正原因。《黄州快哉亭记》虽题为“记”,但是有写景,有抒情,也有议论。写景为了抒情,抒情不离写景,在写景抒情中议论,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因此整篇文章既描绘出了在快哉亭所见景色之壮丽,又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还发表了具有哲理意味道的议论。技法镜鉴【即时小练】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就自己所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答案】示例:悬崖上,夹缝中,有一朵小花。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清风吹来,雪白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连着淡绿色的细枝轻轻颤抖,像一位多愁善感的孤女在偷偷地哭泣。小花啊,你为什么哭泣,为什么流泪?可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伤心自己惨淡的身世?不要哭泣,不要流泪。你虽没有牡丹的高贵,但你有自己的典雅;你虽没有夜来香浓郁的芬芳,但你也有淡淡的清香;你虽没有栽插在镶金边的花盆中,生长在温暖的花房里,但你扎根大地,吮吸着天地之精华,分享着万物的灵气;更重要的是,你有着自身宝贵的顽强的生命力。古今异义词【考点透视】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二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1.古代单音节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1)变成了完全不同的词。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对接高考(2)加上了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石”变成“石头”。(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2.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大河;“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2)词义缩小。如“让”在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又如“臭”字,古代泛指各种气味,《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个“臭”就是指“香味”。现在“臭”只指“臭味”了。(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穷”,古代指“困窘”,现在指“贫穷”。“再”,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现在指“同一动作进行两次”。(4)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之士”中的“爪牙”,古代是褒义词,“得力助手”之意,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变为贬义词。“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天的“卑鄙”则指“语言、行为恶劣”,是贬义词。(5)词义轻重有变化,即词义强化或弱化。如“憾”的古义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憾”,古义比今天的程度要高。再如“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程度加重了。【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①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②’。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③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喻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节选自《隋书》)【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本题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是双音节词语,这类词语如是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的解释就是把其拆开,逐一进行解释。A.风骨,指人的气概、品格。古今意义一致。B.理化,在文中的意思是“治理教化”,在今天指的是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C.衣冠,在文中代指官职,而今天指的是服装。D.山东,在文中指的是崤山以东,今天指的是山东省。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此儿有风骨..B.称其不能理化..C.无复衣冠..之望D.招致山东..大儒文白对译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10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