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菩萨蛮(其二)1.知识与能力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过程与方法鉴赏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蕴含于诗中的思乡之情。自主积累1.正字音垆.(lú)边皓.(hào)腕2.辨字形垆.(lú)边胪.(lú)欢皓.(hào)腕浩.(hào)大3.解词义只合:只应。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4.记常识韦庄(836—910),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同平章事,诗词都很有名,有《浣花集》。写作素材1.作家轶事黄巢攻占长安,在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时韦庄正在长安,陷长安兵中。诗中借长安富贵人家一妇女(即秦妇)之口,写战乱中所见所闻。全诗情节曲折生动,语言精丽流畅,深受白居易《长恨歌》影响,而结构的宏伟严整似又过之。全诗二百三十八句,为唐诗中少见长篇,其史诗性价值,则罕有其匹俦。《秦妇吟》在当时极享盛名,以致时人呼韦庄为“秦妇吟秀才”。其中一联“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令劫后余生的公卿们常常想起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耻辱,所以表示惊讶,责怪韦庄不该写出这样的话来。“幛子”即题有文字的整幅绸布。家家因爱其诗,故垂有《秦妇吟》诗幛;韦庄为了避谤,戒自己家中不许垂诗幛。2.精美语段北方人性子美,南方人气质美!这是我一向的认为——是谁在乌衣巷打着油纸伞漫步?是谁倚在乌瓦白墙翠阑干间静待良人归?又是谁守着那一簇海棠默叹春去秋回?并非不爱南边,怎能忘,少游笔下那“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韵味?怎能忘,白居易的那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艳?怎能忘,韦庄那“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旖旎?只是觉得南国的美有些金贵了,就像南方易折的常绿乔木,比不得北方的苍松巨柏,不久前的那场雪,终还是南边人无福消受北国的美。为此,我曾一直耿耿于怀,南、北共享南国的春夏,而南国却比北国少了一分秋冬的韵味,也是因此,南国的美,受不住那像北方一般不拘的打扮。——2018年优秀考场习作《南·北》节选文本互动(一)[提问并讨论]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词表面称叹、歌颂江南美景,实际上在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上片就春景落笔,情味悠然,令人不饮自醉。下片写由于景、人俱佳,让人留恋,发出不老不还乡、还乡会断肠的感慨。(二)[提问并讨论]按常情,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但这首词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这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因为江南景、人俱佳,更因为作者的家乡正处于战乱之中,无法回去。作者用“还乡须断肠”似直而纡地表达了思乡而不能回乡的主旨。文本赏析韦庄《菩萨蛮》赏析词的主题是赞美江南。这在一开头就点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先说江南好是众口一辞的,然后,特别指出“游人”,虽是泛指,实际也为作者自己当时处于客游江南的身份而发,同时还是词的末了说到“还乡”生根。作者说,到江南来的游客是只该永远留在这儿终老的。这样,就规定了所说江南好的方面,缩小了要讲的范围。对于一位游人来说,最感兴趣的事,不外乎游山玩水,寻欢作乐;而江南就是这样一个风月繁华之乡。以下四句就具体描述江南的好处。上阕先用两句说风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能抓住江南水乡的特点,写得极富有诗意。上句不但形容了春水的颜色,言外尚有水面开阔、明净,倒映着整个蓝天白云的美丽意境。真所谓“春水船如天上坐”(杜甫诗)。画有各种图案的游船,为招徕客人,肯定是装备得舒适、漂亮的。江南春季多雨,那时,就不妨安稳地躺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写得悠闲至极。下阕转为从人事方面描绘,说的是酒家女的美貌:“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酒店里用土砌成四边隆垆,中间可安放酒瓮的台,叫垆。“垆边人”指卖酒的女子。词中这两句,前句是总写,后句是特写。酒家女操作用手,所以特写其“皓腕”,洁白的手腕如霜雪凝成,其美貌自不难想见。为什么只说酒家女呢?游人要添兴,不入酒家又住何处?而那个时代的诗酒风流生活是少不了女子的。词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作结,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话说得相当幽默、俏皮。按常理,作客异乡的人总以不得还乡而愁绪满怀。他却偏偏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江南的生活太值得留恋了!如果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的时候就回到北地,岂不要日思夜想地思念这迷人的江南了?倒是人老了,精力衰退了,游乐的兴趣、欲望随之淡薄了,那也还罢了。否则,这种令人“断肠”的苦苦思念将如何忍受呢?记不清是谁赞美江南说过“世间何物是江南”的话,韦庄的这首词中所表达的不能自已的感情,也仿佛似之。他把“江南好”这个主题强调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即学即练1.韦庄,字端己,后唐诗人,他在词坛上同________齐名,并称“温韦”,是“________”词人的代表作家,著有《浣花集》。2.填写名句。(1)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船听雨眠。(2)垆边人似月,______________。未老莫还乡,______________。(3)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白居易《忆江南》)3.读《菩萨蛮(其二)》,回答问题。(1)这首词描绘的整个画面有声、有形、有色,有点有面,极为优美。这首词在三、四、五、六句分别写了江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2)①“江南的生活太令人留恋了”这一主题被作者在这首词中强调到了很高的程度。请说明理由。②概括这首词的艺术特色。(用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温庭筠花间派2.(1)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2)皓腕凝霜雪还乡须断肠(3)春来江水绿如蓝3.(1)风景之美生活之美人物之美(2)①游人恋江南,合乎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却似有悖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更加表现出江南的好处。②构思精巧,语言幽默俏皮。课外拓展反思文摘精华杜甫的家国襟怀晏震宇无论处于庙堂还是远走江湖,他都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自始至终地关注社会现实,关怀民族命运,关心苍生社稷,他就是唐代诗人杜甫。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生于巩县,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造就了他一生的“稷契”襟怀。“稷契”即稷和契的合称,稷是后稷,传说他在舜时教人稼穑;契,传说是舜时掌管民治的大臣,二人皆为唐虞时代的贤臣。《孟子·离娄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这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儒家民胞物与、推己及人的心怀,我们在杜甫的诗文中也常常能感受得到。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遭遇中年丧子的人生巨痛,痛定思痛后,诗人仍能将惦念和忧虑推己及人,“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这份襟怀着实让很多人自愧弗如。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有云:“方幼子饿死之时,尚以‘常免租税’‘不隶征伐’为幸,而‘思失业徒’‘念远戍卒’,至于‘忧端齐终南’,此岂嘲风咏月者哉?”“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既以稷契自许,亦以此来要求自己,他在指斥佞小干政,斥责这些人“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愤恨“君侧有谗人”,揭露他们“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儿媚至尊”的同时,仍不忘尽可能为百姓办实事,所谓“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就是指此而言。故而杜甫虽为一介寒儒,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安得覆八溟,为君洗乾坤”,由时局动荡不宁而想到欲倾覆八溟之水,一洗乾坤污杂,为天下扫除祸患,虽为诗中之语,亦足见其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北宋王安石在一首题杜甫画像诗中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说来,这就是杜甫稷契襟怀的魅力之所在。安史之乱,杜甫落入了叛军手中,一度身陷长安险境,从此他的伤乱忧时便与自身的遭遇联系在了一起,相继写下了《春望》《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名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事击碎了国家的安宁祥和,盛世王朝变得满目疮痍。国难家仇,不知何时休止的战乱使其忧虑满怀!于是《哀江头》有云:“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无声的哭泣是为自己,更是为这个王朝。虽身逢战乱,但杜甫的忠君恋阙之心丝毫未变。“况我坠胡尘,及归尽华发。”为国为民忧愤成疾,头发都急白了。他“脱身得西走”“辛苦贼中来”时,已经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兵荒马乱之中,不畏艰险,抛离家小只身投奔新君肃宗,这是怎样的一个“稷契”之臣?乾元二年(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有了一个栖身之处。谁知到了八月,一场秋风吹破茅屋,接着大雨又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家的窘困可以概见。然而,就在这最沮丧、最无助、最需要关怀的时候,杜甫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慨叹。雨脚如麻的凄冷寒夜之中,置自己床头屋漏的劣境于不顾,推己及人,大爱天下,这样的稷契襟怀,怎不让人感动、景仰?宝应二年(763年)春,杜甫居梓州、阆州间,时春旱严重,忽有夜雨降临,喜不自禁,遂作《喜雨》:“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由天旱想到农事,由旱灾想到兵祸,突然降临的夜雨,让杜甫喜出望外。但他深知,久旱之后的一场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老百姓仍不知何时能过上安宁的日子,自己心中郁积的愁思心结亦不知何时才能解开。这种心境之下,杜甫的思绪再一次由巴蜀飞跃到了吴越。据《旧唐书·代宗本纪》所载,宝应元年八月,台州人袁晁陷台州,连陷浙东州县。远在巴蜀的杜甫,刚刚因为一场及时雨缓解了这里的旱情而眉头略为舒展,转眼之间,又担心起数千里之外的吴越之民来了。此等情怀,确实让人不得不感喟。杜甫有过居庙堂的经历,但更多的时候是身处江湖,可他始终保持着初始的那份稷契襟怀。位卑未敢忘忧国,暮年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思君报国之心处处可见。如“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长怀报明主,卧病复高秋”“霜天到宫阙,恋主寸心明”“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尚想趋朝廷,毫发裨社稷”“冯唐虽晚达,终觊在皇都”等。对此,南宋洪迈《容斋续笔》有云:“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一饭未尝忘君。”杜甫的政治理想从感同身受的苦难出发却又远远超越了个人,北宋黄彻说他是“迹江湖而心稷契”。想必,这也正是杜甫感动后世千年的伟大之处。《成都晚报》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5 菩萨蛮(其二)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1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