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提高视障生手法动作规范性的教学策略刍议
-1-提高视障生手法动作规范性的教学策略刍议南京市盲人学校华建英[摘要]提高视障生手法动作规范性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视障生就业的关键。提高手法动作的规范性,应根据视障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分解动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采用合适的体位进行操作,重视手把手示教。师生之间的相互体验则更有利于对手法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关键词]视障生动作规范性分解动作体位手把手示教亲身体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和功能。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从事推拿保健服务仍是广大视障人士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推拿保健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广大视障人士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保健按摩操作技能,而按摩基本手法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保健技能的水平。决定手法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手法在其动作上的规范性。盲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视觉的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速度快,是人们获得知识、接受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当视觉功能受损后,视障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就缺少了视觉表象,较难形成完整的概念,同时,感性经验贫乏,影响抽象概括能力,认识方位、形成空间观念也较困难。另外,视觉障碍也影响到视障生的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因此,手法课的课堂教学必须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充分发掘视障生的潜能,调动他们听觉、触觉等功能,不断提高手法动作的规范性。手法动作的规范性,是指手法在动作上的运动方向、摆动幅度、灵活度、连贯程度等要能符合相关的动作要领的要求,它主要体现操作者的空间立体感和肢体的协调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分解动作是提高手法动作规范的启蒙性环节。手法具有运动连续、空间立体感强等特点,这无疑给盲生的学习增加了困难。而根据手法的特点将动作进行适当分解,就能将手法化繁为简、化运动为静止,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1、分解步骤在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手法时,可以将这些手法进行“肢解”,分成若干个小步骤分别操作练习,在熟练基础上组合操作,就能增强学生手法对动作要领的把握。例如,在学习滚法时,可以将滚法分成中立位、外摆动作(即腕关节屈曲外旋)和内摆动作(即腕关节伸展内旋)三个小动作,让学生分别体会这些位置时肩、-2-肘、腕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便将滚法这一复杂的动作简单化,便于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2、练习“减速”所谓“减速”,是指初学手法时手法频率宜慢,以便重点体会手法的用力。如在练习全掌揉时,做回旋运动的速度应尽可能减慢,以便把握揉动时用力的均匀、速度以及腕关节的摆动情况;再如拿法,放慢速度后便能充分体会掌指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运动之间的关系,避免了拿法突然提捏、用力不均的不良现象。又如学习腰部拇指拨法时,放慢速度才能充分体会拨动时拇指下压的重要性,避免拨动太快产生的不适感。二、把握好体位是提高手法动作规范的前提条件。体位包括操作者的体位和被操作者的体位。在学习手法时,操作者必须根据被操作者的体位和手法的特点,随时变换自己的体位,以利于自己手法操作的方便。视障生由于空间感较弱,体位问题便成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练习每个手法之前,必须先强调两者的体位,再进行手法的练习。体位的选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体位因手法的特点和操作部位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具体来说:(1)操作同一部位时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体位。例如,在操作颈项部和肩部手法时,被操作者既可采用坐位,也可采用卧位;在做上肢部手法时,被操作者取仰卧位或坐位都是理想的选择。(2)同一种手法可采取不同体位进行操作。例如,“推桥弓”既可站于被操作者的前侧方(被操作者坐位),也可在被操作者仰卧时坐于头前进行操作;颈项部“扳法”、头部“扫散法”、“抖上肢”等手法既可以使患者采取坐位,也可采取仰卧位。2、最佳原则体位多样性的特点,给操作者留下了可选择的空间,操作者在选择体位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体位,做到既便于自己操作,又能因部位、因人、因手法制宜。一般说来,在病人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趋向于保健按摩时病人可采取卧位;而在治疗一些疾病如肩周炎、颈椎病时可根据需要让被术者采取坐位。再如,在做腰背部推法时,操作者站于被操作者身体体侧是最理想的选择;而在被操作者坐位的情况下操作上肢部手法时,可将自己的一条腿抬起并将被操作者上肢搁于腿上以相对固定,这种体位既有利于操作,又有利于被操作者肌肉的放松。又如,在操作髋关节拔伸法时,为便于拔伸力量的把握,操作者只有站在被操作者体侧的髋部下方才能提升力量的速度,使髋关节尽可能拔伸。-3-体位的把握对操作者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把握好体位,操作者才能将体力消耗降低到最底线,才能使手法操作更规范,力量更持久。三、手把手示教是提高手法动作规范的关键之举。1、“手上手”示教法“手上手”示教是指学生将手轻轻附着在教师手上,教师带动学生的手主动运动,以让学生感受手法的具体动作要领。例如,在学习滚法时,为让学生加深对腕关节运动幅度和运动方式的理解,可让学生将手轻放于教师的腕部,教师连续操作滚法的动作;在做拿法的动作时,学生以手掌附着在教师手背上,做到师生“五指相叠”,有利于学生充分体会“腕关节屈伸带动掌指关节运动”的动作要领;等等。“手上手”示教增强了视障生对手法在空间立体上的理解,有效帮助他们确切把握手法的动作要领。2、“手下手”示教法“手下手”示教是相对于“手上手”示教而言,即学生的手直接与操作部位接触,教师的手附着在学生手上,主动带动学生的手做相应的动作。例如,在操作“双拇指揉”时,教师分别抓住学生的拇指主动做回旋运动,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拇指揉的力度和拇指掌指关节的摆动;在操作摩法时,教师可抓住学生的手腕上方带动其做回旋运动;等等。“手下手”示教在让学生充分体会手法动作要领的同时,还有效增强了学生手法力度的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手法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示教法,有时同一手法可同时采取上述两种示教方法。如在讲授拿揉动作时,可先采取“手上手”示教法让学生体会教师的具体动作,对拿揉时手腕的摆动和掌指关节的运动有一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手下手”示教法使学生动作要领和力度得到强化,学生便能更准确掌握拿揉的操作。四、亲身体验是提高手法动作规范的有力保证。一个好的手法是“形”与“质”的有效结合。所谓“形”,是就手法的形态而言,它属于表面的东西,通过观察便能获知;而“质”是指手法的质量,是手法的力度、柔和度、渗透性的具体体现。判断“质”的好坏,只有通过亲身体会才能感受到。1、学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身上操作具体动作,以让学生充分体会手法的力度、频率、运动方向、接触面积等,学生有了直接感知,一方面能指导自己练习手法,另一方面又可作为衡量同伴手法好坏的标准,担当好同伴的参谋。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在学生身上操作,更有效地对视障生尤其是全盲生进行了缺陷补偿。2、教师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光靠“看”来判断学生手法的优劣是片面的,得经常俯下身,-4-充当被操作者给学生操作才能较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手法进行评价。教师的体会有力保证了学生手法动作的规范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手法不一定“形副其实”,一些动作看似漂亮规范,却没有渗透性和力度。而这些,教师只有通过切身体会才能发现。提高视障生手法动作的规范性,是提高手法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研究课题。教学只有遵循视障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他们走上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标题:提高视障生手法动作规范性的教学策略刍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