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第四单元走进语言现场13不自由,毋宁死奥林匹克精神◎语林撷英有关“自由”的名言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2.我无意改变时常表达的个人愿望:愿天下所有人都能自由。([美]林肯)3.放弃基本的自由换取苟安的人,终归失去自由,也得不到安全。([美]富兰克林)4.自由之于人类,就像光明之于眼睛,空气之于肺腑,爱情之于心灵。([美]英格索尔)“奥运”名言集锦1.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或许对体育来讲需要新的格言,那就是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比利时]罗格)2.奥林匹克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法]顾拜旦)3.奥运会是青春、体育与和平的盛会。([西班牙]萨马兰奇)4.用接力跑的方式传递圣火,目的在于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使和平和友谊的种子在更多的国家扎根、生长、开花和结果。(《奥运会语录》)◎诗海拾贝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①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②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仰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险。事见《后汉书·杜根传》。【赏析】诗的前两句,以张俭、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与同情。用张俭“望门投止”的典故,表示对已逃亡出京的康有为的思念。他想到目前仍有很多的志士正处在极其严峻、险恶的环境中,他们像杜根那样“忍死须臾”,以待时机。他相信,终有一天,“杜根”会重返政治舞台,中国的将来要寄希望于他们了。诗的后两句,着重说自己的死。这两句诗表现了谭嗣同以身殉难、壮烈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作者档案【简介】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生于维吉尼亚,历任弗吉尼亚州通讯委员会委员,民团司令,该州州长,深受爱戴,被誉为“弗吉尼亚之父”。晚年因与华盛顿总统政见不合,拒绝在新政府中供职。1799年在演讲中呼吁民族团结,同年去世【作品】《不自由,毋宁死》【评价】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杰出的演说家和政治家【简介】顾拜旦(1863~1937),1863年元旦出生于巴黎的一个贵族家庭。1888年5月,顾拜旦针对学生“学业过劳”,提出“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叫孩子们游戏”。1889年5月,他利用万国博览会召开体育会议和学生运动会。1892年,他呼吁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之后于1894年6月成立了奥林匹克委员会,并于1896年在雅典召开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世界规模的体育盛会,他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传遍了全球。顾拜旦于1896年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他也是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的设计者【作品】顾拜旦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发表两本重要论著,主张在法国学生中开展体育活动,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因此教育思想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评价】法国教育家,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人物颂歌弗吉尼亚之父——帕特里克·亨利在那热血沸腾、铁马金戈的时代,自由和独立成为每个人心头梦寐以求的愿望,你走到了时代的舞台,引导弗吉尼亚人民,反抗大英帝国。你就像那璀璨夺目的星辰,在迷茫的西方夜空熠熠闪烁。你以口舌为武器,以号召为志业,成为浊世吹号人,在风雨如晦的暗夜里抛声调嗓、攘臂高呼,有如夜莺般在枝头引吭高歌。如果说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革命之剑”,那么你就是“美国革命之舌”。你那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演说词迄今仍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如果不是你当初坚持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仍将只是深埋在希腊等待考古的文物!如果不是你坚持奥林匹克运动会属于世界,不应在希腊一地举办,而应由世界各个城市轮流举办,那么,不会有巴黎,不会有东京,不会有汉城,自然更不会有北京;而奥林匹克运动也不会成为全世界各地轮流上演的大戏,不断被发扬光大。你颂扬体育,赞美体育。逐一呈现的“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进步”与“和平”,也正在你陌生而遥远的东方古国一一落地。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借着体育的名义,人类超越了种族、偏见、战争、仇恨,手拉手四年一度聚集在一起。如果没有你的精神的照耀,在战火中煎熬的伊拉克运动员不会赶上北京奥运的末班车,分裂的种族也不会有同场竞技的机会与气度……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历史不会忘记你为奥林匹克做出的贡献。◎背景探寻《不自由,毋宁死》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采取剥削、压制的政策。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人民同英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英殖民者采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企图维护其地位。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帕特里克·亨利与之相反,属于激进派人物,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1775年3月23日,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眼看着妥协势力占了优势,他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奥林匹克精神》此文是顾拜旦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在这之前,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一层阴影,暴露出不少弊端。比如裁判不公、服兴奋剂、以车代步等,这类事件在顾拜旦看来显然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使他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的危机,因此他大声呼吁,希望世人能全面、充分地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掌握常识演讲词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因为演讲,是一听而过的,时间有限,所以一篇演讲词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并且要求中心突出。另外演讲主要是通过语音表达,这就要求演讲词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样听众才容易听懂演讲者所要表达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演讲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一、认读字音(一)单音字拯.救(zhěng)桎梏..(zhì)(gù)缄.口(jiān)毋.宁(wú)镣铐..(liào)(kào)钦.佩(qīn)拙.劣(zhuō)铿锵..(kēng)(qiāng)缥缈.(miǎo)褐.色(hè)陷阱..(xiàn)(jǐng)萦.绕(yíng)(二)多音字(1)蒙蒙.骗(mēng)蒙.难(méng)蒙.古族(Měng)(2)解解.剖(jiě)解.送(jiè)解.数(xiè)(3)折折.跟头(zhē)折.磨(zhé)折.本(shé)(4)露披露.(lù)露.丑(lòu)(5)臂臂.膀(bì)胳臂.(bei)二、辨识字形(1)沉miǎn(湎)miǎn(缅)怀miǎn(腼)腆(2)束fù(缚)bó(搏)击bó(博)学(3)kuì(溃)不成军kuì(馈)赠振聋发kuì(聩)(4)cuì(粹)而不杂出类拔cuì(萃)鞠躬尽cuì(瘁)(5)严jùn(峻)疏jùn(浚)jùn(竣)工(6)生机àng(盎)然酒zhōng(盅)gǔ(蛊)惑三、积累词语1.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2.自得其乐:自己从其中得到乐趣。3.豁然开朗:由狭窄阴暗一下子变为开阔明亮,也用来形容一下子领悟到某种道理而感觉明朗。4.缄口不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形容因词穷而无话可说或为避祸而闭口不说。5.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6.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四、近义辨析1.崩溃瓦解课本原句在过去这五年内,世界崩溃了。巧辨巧析崩溃:着重指像山崩水溃一样完全解体,彻底垮台。瓦解:着重指像瓦片一样破碎,迅速地、四分五裂地解体、破裂,还可以用于指人的意志、士气、思想等,语气较“崩溃”轻;使对方的力量崩溃或分裂。2.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课本原句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巧辨巧析两者都有对某种现象不关心、不过问的意思。“视而不见”指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侧重于不注意、不关心,看见了跟没看见一样,语气较轻。“熟视无睹”指虽然经常看到,还跟没看到一样,语气较重。另外“视而不见”中间可以添加“视”的对象。1.理解文章内涵,掌握演讲方法。2.把握文章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1.帕特里克·亨利这次演讲的场合、演讲的对象、演讲的目的分别是什么?[明确]这次演讲的场合是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的对象是州议员,演讲的目的是让人们丢掉幻想,准备战斗。2.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有什么不同?[明确]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包括但又超越了竞技精神”。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顾拜旦进一步表明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1.《不自由,毋宁死》第二段中连用两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明确]突出了感情的激越,语气咄咄逼人,同时又有警醒的作用。这两个反问句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实际上是说那些对英帝国主义存有幻想、不敢正视现实的人是何其愚蠢,何其有害。2.《不自由,毋宁死》第五段体现了演讲词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明确]3.对应目标1从《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看,议员们对待英国殖民者的态度可以分成几类?作者演讲主要是针对持哪一类态度的议员?[明确](1)议员们对待英国的态度有三类:第一类是主张效忠英国,但只是少数;第二类是主张向英国妥协,避免武力冲突,持这种态度的议员是需争取的对象;第三类就是主张同英国作战,争取自由。(2)第一类:很难用言语打动他们,使他们转变立场。第二类:他们反对战争的理由有两点,一是对英国抱有各种各样的幻想;二是认为英国力量强大,自己势单力薄,万一开战,后果不堪设想。第三类是同志,不需争取。亨利的演讲就是针对第二类保守派和温和派进行的,内容紧扣他们的两点理由,逐层进行批驳。4.对应目标2如何理解第一篇文章的题目“不自由,毋宁死”?[明确]北美洲的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但长期以来,受到英国殖民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殖民地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国政府的压力,极力主张妥协和解,而激进派人物帕特里克·亨利则主张通过战争的方式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自由和真正的和平。这篇演讲稿以“不自由,毋宁死”为题,高扬战斗的旗帜,表达了作者誓死争取自由、独立的坚定信念,有着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把握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中心思想,也是文章阅读考查的重点。文章主旨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1.文题。有许多文章,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2.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当然也有在文章的尾段,卒章显志的。3.形象。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②抓住文章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③抓住作品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语言。④有时候需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生观和所处的特定环境。4.背景。文章一般有明显的时代性,它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同时还反映出特定时代的作者的个性特征。因此,分析文章主旨,还要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作者的思想背景。在涉及到以上几个方面的题目时,解答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应用]请同学们尝试用本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关题目。5.《奥林匹克精神》第七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象征手法,用“阳光会普照大地”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各个角落,用“黄褐色的玉米”来象征奥林匹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3 不自由 毋宁死 奥林匹克精神课件 苏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1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