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文科综合考试命题与复习策略研究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朱可中心内容:一、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策略研究背景二、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策略三、文科综合考试规律探究四、文科综合复习(历史)必须遵循的“八字方针”一、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策略研究背景1.试题命制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好的试题必须要有独创性、科学性,符合高考的趋势与方向,这就需要广大教师要钻研教材,把握高考的动态与趋势。例:杭州市教师职称评审试卷:试题命制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好的试题不仅能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还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请你对以下试题作一个简单地评析,并举出类似的题目两例。(注意:不必解答所附的例题)(20分)附参考例题:2003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第30题美国某民意测验机构在中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一位在本国早期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总统。结果下列总统得票相近。(插图略,分别为华盛顿、杰佛逊和林肯)问题:①这三种选择,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为什么?②另外两种选择是否也有可理解之处?请简要说明理由。2.是了解高考、把握高考的主要途径一个高三教师只会使用别人现成的试卷,而不能加以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制,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高三教师。命制试题有助于教师了解把握高考的趋势与方向。因为你在命题时不仅要考虑考点与学科重点的结合,还要注意热点与学科主干知识的结合。你在命题时就必须考虑前几年的命题思路和今年的命题方向,这迫使你去钻研高考试题。试题命制可以遵循使用——模仿——改造——独立命制的思路4.自主命题是趋势3.是帮助学生感受历史智慧的主要方法(历史教学2004.7)1.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体现“动”感试题的“动”感是指高考试卷的命制不能太“死”,要打破机械识记的陋习,真正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例:2004年综合试卷第15题:关于鸦片战争中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作是魏源的《海国图志》第17题: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定于中俄《北京条约》;第21题: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杜甫第37、39题中“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等内容都属于学科基础知识,强调的是基本的识记能力。二、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策略例:(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第6题)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结论:(1)避免难题、偏题和怪题,≠忽视基本的能力要求与学科知识的整合,否则会削弱高中的政、史、地教学,造成学不学一个样的不良后果。(2)强调文科综合试卷应该淡化学科本位意识,降低学科的知识难度.但是,学科主体不等于学科本位,如果为了生硬的综合,弱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同样也不是一个正确的思路。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体现学科的主体知识,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这应该是大家的共识。2.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强调“活”性试题的“活”性是指试题能否体现知识的活用程度——“史学活用”的能力与要求。学以致用是一切学习的终极目的。高考试卷应该体现“学以致用”这一目的,培养考生运用知识的意识与习惯,达到“史学活用”的境界。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第18、19题关于一些历史图片资料的阅读理解,就体现了这一思路。试卷命制的“活”性还应该体现在试题的设计要“低门槛、深分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现在的选择题都是组合式选择题,一组题目基本上就是一个小专题,在这样的题目设计中,命题者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可以通过灵活的题目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考查学生能力。试题的起点不高,但能够逐层深入,让考生感觉到“跳摘”的乐趣。很明显,灵活的高考试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不唯上、不唯本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含有“文”章试题的“文”章是指试题应该体现人文性。“人文性”是指人文学科发展背后的一种深刻动力,是人们对于自身时代境况的独特敏感,以及由此而生发的问题意识。人文性是文科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文科教学和试题命制的难点所在。2004年文科综合卷第29-30题关于意境的理解和第24题关于书法篆刻艺术的表述,就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例:(上海历史试卷第36题)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幅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字家……各有讨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幅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12分,史实12分,文字4分)注意:1、观点明确,论述集中,不要泛泛而谈。2、联系中外史实的详略以说明观点为理。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该题不仅情境设计具有人文性,考查内容也具有人文性,它不仅了解考生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还从开放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体现人文精神的内涵:人类文明是前后继承、创造、发展的;人类文明是互相补充、交融、促进的;人类发明发展的道路、方式是多样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经验,也有教训。这种试题比较符合人文学科的特点和高中教育改革的趋势,值得借鉴。4.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突出“合”力综合不是拼盘,更不是三科知识的堆砌,而是合理的渗透与有机的融汇。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全国卷)第37题虽然是一道纯粹的历史题,但它的综合程度还是非常高的。它以《西方人了解世界的范围示意图》作为情境导入,在学生具备一定时空概念的基础上,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所发生的变化和分析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的趋势,明显带有史地结合的思路。同样,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和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历史与政治教学内容都作为重点涉及,谁都无法回避。综合的最终方向是要建立大文科的概念,在情境设计与问题处理上突破狭隘的学科界限,形成宽泛的思维能力。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第14题的设计思路就比较吻合这一想法。例3:让发电机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新的光明的“普罗米修斯”是该题蕴涵有较丰富的学科知识,考生必须明确是谁让发电机的原理走出实验室,给人类带来光明。但试题设计者非常巧妙地送上一些人物的头像以及英文姓名,既考查了历史学科知识,又引导学生判读正宗的英文原名,体现了大文科的意识。5.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拥有“精”心高考试题的命制应该进行科学的设计、合理的推理,力求精益求精,容不得半点马虎。尤其是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更是给命题者提出了崭新的课题:由于涉及跨学科知识,知识结构单一的命题者如何面对综合性强的试卷,如何有机地融会各科知识,设计出既符合综合要求又体现学科特色的题目。这就要求命题者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考查题目是否科学,否则就会留下遗憾。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没有出现有争议的题目,说明命题者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今年的试卷“精”度不够.(1)试卷过“热”。文科综合考试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与现实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试题的命制应该凸显热点、关注焦点。但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不应该为热点所左右——应该对热点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如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一个为全体教师都瞩目的热点,已经进行了多次反复的训练,试题要出得有新意就比较困难,会束缚命题者的思维,也局限了学习者的学习范围。(2)部分试题欠雕琢。但史料的运用应该规范、合理与恰当。2004年文科综合试题第37题关于全球化的材料设计就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材料的引用不规范。该题的材料比较随意,即没有出处,又没有特点,明显是为了材料而设材料。其次,有些材料没起到通过材料引出思考的目的,甚至出现误导考生的现象,如该题的材料三出示的材料是简单的一句话:“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引出后面的第(4)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很明显,没有上述这则材料,直接提出后面的问题也未尝不可。而设计了这则材料后,许多考生据此认为应该从矛盾的两重性方面来论证,于是许多考生以此作为政治题目加以论述,造成离题千里。(3)参考答案待斟酌。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学生只要照抄原材料,就能得到较高的分数。例第39题材料三“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与第(2)问的标准答案就非常接近“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幅员辽阔,资源物质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密集出较好。”学生只要抄原文,就能得到几乎满分的分数,这对一些好的学生是不公平的。这样的例子在2004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还能找到一些,因此应该在试题中明确注明“不得抄录原文”,这样对培养考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较有帮助。6.文科综合试卷的命制应该凸显“新”意“新”意的核心是创新——要求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通过科学的分析与论证,得出新颖的结论。例:2004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24题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新”的内涵是开放——不确定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就能酌情得分。当前,历史教材的唯一性和不可改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它所造成的恶果就是学生只会识记教材,背诵已成定论的知识,不会也不可能去探究历史的真实与深刻的内涵,这是与当前的教改趋势格格不入的。当然,开放不是漫无边际的乱谈,而是以科学的史实为基础、以严密的思维为支撑的论证。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第28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4年上海历史高考卷第28题)2004年4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校方赠送切尼一件礼物(如图)。事后,几位学生议论为什么送这件礼物甲说:“估计是宣传中国古代优秀的教育思想。”乙说:“可能是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丙说:“也许是让外国人知道中国人权思想比西方早两千多年。”……问题: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三种说法的理解。(6分)(附参考答案:)甲侧重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或孔子的有些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乙突出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文化曾是中国主流文化;丙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过“民本”,但与西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权”观念有本质区别。开放的思维建基于开放的视野,完成于开放的意识。同样是关于全球化的题目,2004年文科综合试卷(全国卷)第37题与2004年上海历史卷第35题的比较,就明显地看出上海试卷的开放性较强,这是符合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的。例:(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第37题):略(2004年上海历史试卷第35题)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本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值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问题:(13分)(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分)(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简要阐述?(11分)三、文科综合考试规律探究(一)试卷稳中求变,结构日趋稳定*三科赋分比例仍以课时数比例基本吻合2001年:政治109(36.33%),历史106(35.33%)地理85(28.33%);2002年:政治97(
本文标题:文科综合考试命题与复习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7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