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松下跨国战略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3)
日本松下电器的跨国经营活动松下电气公司的创业者“电器大王”松下幸之助,16岁时开始在大阪电灯公司当内线工,赚日工资,身体不太好,生活很贫困。1917年,即在他22岁时辞去电灯公司的工作,在饲野猪的一间小房里开始制造插座。1918年搬至大开市,并挂上松下电器器具制作的标牌,揭开了松下电器的历史。当时,只有两台小型压力机,人手除她本人外只有妻子和内弟,生产的产品开始时除两种插座外只有电风扇的绝缘盘。1922年在员工厂附近建成了新工厂和总店,1933年又在门真建成新的总店和工厂群,产品品种约为20个,1935年改组为松下电器产业公司(简称松下公司),由个人经营变为股份公司。总公司下设9个子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军方命令转到以军需品为中心的生产体制,战争结束后改为民用生产。美国占领军司令部曾认为松下是财阀家族,冻结公司全部资产,1950年解除了这个指令,松下点得以正常营业。80年代末,松下电器产品已达1.4万种,年销售额数百亿美元,在1990年7月30日美国幸福杂志刊登的全球500家大企业中排名第12位,被称为“电器王国”。一、战后松下电器跨国经营的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受占领军司令指令而脱离松下集团的松下电器贸易,1951年8月又重新置于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之下,并开始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向东南亚、中东和南美洲等地派遣人员以求拓展出口渠道。由于出口的恢复和发展,松下电器贸易的经营情况日益好转,并于1954年战后第一次分红。同时,松下电器作为进入国外的据点于1953年在纽约设立出差所。并在1959年将其改为设在当地的销售公司——美国松下电器。作为进入欧洲的据点,1962年在原西德设立汉堡松下电器。以后在许多国家设立销售公司或驻在员事务所。另外。截至1963年松下电器的国外代理店以超过100家,基本上是一个国家有一个代理店。为了通过代理店扩大松下电器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地盘,松下电器保证每个代理店都能得到适当的利润。松下电器50年代出口的产品大部分是收音机,1962年开始大幅度增加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出口,以后电冰箱、录像机、摄像机、电子计算机等产品的出口也顺利增长。出口市场由原来的东南亚、美国逐步扩展到全世界。出口额1958年为32亿日元,1971年达到1754亿日元,在日本电气机械界的出口额中名列榜首。进入70年代,松下电器的出口每年都以20%~30%速度增长;80年代末期,国外销售额年均约为100亿美元。战后,松下电器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生产公司是1961年在泰国成立的纳雄纳尔泰国公司。建设资金为1.4亿日元,由松下电器和当地的合资者共同承担。这位泰国合伙人十多年作过松下电器代理店的老板,由他担任总经理,因为它在泰国是很有威望的人,所以公司经营完全委托给他。但是,由于他初次经营制造业,做事又过于慎重,公司没有得到预期的迅速发展。后来,他突然去世,由其女儿人总经理,以此为契机松下电器决定对其经营给予全面援助,生产才得以迅速发展。1962年在台湾建立台湾松下电器。截至1988年,台湾的生产公司已达101个,职工约5万名,年生产额达3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供应的商品中枢松下电器销售额的占30%,计划以后将这以指标逐步提高到至少占50%。为适应商品出口和国外建立公司需要,松下电器贸易于50年代末建立出口事业总部和国际总部。前者专门从事商品出口业务,后者则是推动包括技术、资本输出子内的国外活动的统辖部门。松下电器根据他的“全球局部化计划”,为适应日本本国以外的北美、欧洲和亚洲三大市场的需要,1988年10月在美国新泽西州和英国伦敦附近建立了区域总部,1989年4月有在新加坡建立了区域总部。同机构设置有密切关系的还有人员派出,尽管松下电器在国外的经营活动主要委托当地人进行,但派出少量人员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国外活动的扩展,派出人数也相当可观,80年代初已超过500人。松下电器派出人员时首先尊重个人的愿望,特别是新建生产公司,从建设工厂入手,没有5年时间是做不出什么事情的,如果负责人的话怎么也需要六、七年。另外,松下电器于1969年12月将其9股票以MC的简称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以来,其股票交易日趋活跃。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准严格,只限于世界上的超一流公司,当时日本在该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只有包括松下电器在内的两家公司,因而这对提高松下电器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跨国经营活动极为有利。二、松下电器跨国经营的基本指导方针1、出口不能牺牲血本。松下电器接到国外订货时,首先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必须保证得到适当利润,决不做牺牲血本的出口。这种思想不论在什么样的竞争下都遵守。订户在因商品价格高而导致对方不愿订货时,他们便细致的分析产品为什么成本高,尽量找出将低成本的途径。这样,不仅可以与对方达成订货协议而且能够促进自己改善经营管理,推动进步。经过努力,产品成本仍然居高,松下电器决不迁就订户,以免接受订货而牺牲利润做亏本生意。松下电器为拓展产品销路和扩大出口,除接受国外订货外,更重要的是积极发展国外的代理店和销售公司。国外销售多数是由当地的代理店为中心建立的,这些销售公司和代理店也必须遵循上述原则。松下电器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也是极为认真和完善的,这项任务主要是通过代理店完成的。2、繁荣所在国经济与谋取利润、扩大市场相结合。战后,松下电器以全球为对象,在努力增加出口的同时,积极在国外建立生产公司。70年代,它建立的国外生产公司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且按建立时间顺序来看,前11个生产公司都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只有1968年建立澳大利亚松下电器之后才在发达国家建立少数公司。松下电器反复强调,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生产公司是为了繁荣所在国经济,只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只有购买力有所提高,才能购买更多和更高级的电器产品,松下才能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他们认为,松下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有利,而且对松下也有好处。从80年代起日本经济的出口迅速发展,引起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平衡,美国、欧洲等地区开始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限制日本商品的进入。其中,电器商品是很重要的内容。松下商品会比欧美摩擦,绕开保护主义堡垒,开始在美、欧大量投资建厂。他还认为,在这些发达国家建立生产公司,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市场占有,同时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与当地人民的友好往来。当某个国家要求在其国内建立生产公司或松下电器想进入哪个国家时,松下电器编队哪个国家的国情、民性、市场情况和外资正则等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并且寻找理想的合伙人。只有这些情况都认为合适时,才下决心在那个国家建立生产公司。如果条件不充分,松下电器认为经营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它自己和所在国都要蒙受损失,因而不会再这样的国家建立生产公司。松下电器认为,既然在国外投资就应该谋求投资的回收和取得利润,但是这些都不能急于进行。这是因为,企业的经营不能依赖借款,始终要在自由资金充裕下进行,只有在企业独立经营是才开始回收投资和利润。因此,松下电器的国外投资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否则,为了避免借款利息,必须急于回收投资,影响国外公司的经营。因此。何时开始回收投资,必须根据国外企业的状况来决定。例如,台湾松下电器建立3年开始分红,但松下电器10年间没有把红利汇回日本。这是因为,台湾松下电器要充实财务内容,松下电器决定在其成为一个出色的企业前将分得的红利进行再投资。同样是在台湾,台湾工业公司的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它为台湾获得外币做出了贡献。而其在短期内企业经营走上轨道,因而从建立公司5年后开始以二成的红利汇回日本。3、国外生产公司的经营必须以当地人为主。松下电器再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生产公司,不论自己的出资比例多么大,都将其视为所在国企业,建立当地注意的经营峥嵘,经营主体由当地人担任,是当地的能独立经营。当然,建厂初期松下电器要派遣人员,但他们的任务是以经营指导和培养人员作为重点,积极培训当地的干部和职工。在培养当地干部后,只留下少数日本人。台湾松下70年代末已发展成由3400名职工的企业,公司的经营很出色,能够大量出口产品,但三百多个管理人员是由他台湾人担任,松下电器的派遣人员仅留下10名,除常务董事和常务理事各1名为日本人外,其余日本人都是担任顾问性的职务。松下在贯彻以当地人为主的经营方针方面,还十分重视企业中的工会,松下电器认为,工会是职工群众的组织,能够代表当地人讲话,同工会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曾任松下电器会长的高桥荒太郎写道,我没到国外时,只要时间允许,总是要和工会负责人谈话,听听他们对松下电器的做法、来自日本人员的态度以及公司经营方面的意见,他们对工会负责人说,职工个人难于开口的事情可通过工会讲,以传达到公司经营人员。这样经营才会有进步。4、松下电器跨国经营实例-菲律宾精密电子设备公司。1967年只有120名职工的菲律宾精密电子设备公司,由于经营亏损和债务负担无法维持,求救于松下电器,当是松下电器的负责人高桥荒太朗对该企业的总经理说,既然同松下电器合办企业,就希望充分理解松下电器得基本方针,并按这个方针经营下去。这位总经理说,对此充分理解,保证按松下电器的基本方针去做。于是松下电器以40%的出资于该公司合资经营。合资经营后,总经理以下全体重要人员都照原样留任,公司名称也不更改。松下电器只派去四人,分别担任副总经理、经理、营业和制造部门负责人。以这样的管理阵容开始重建这个企业。他们首先从培养人才着手,并改善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厕所、更衣室和食堂,使管理者养成处理事务要井然有序和关心职工的习惯,接着改进生产设备。又将销售点收回货款以前至少需150天的做法改为月末结清,而有这种实力的销售店只有24家,从而不得不将销售店减少为原来的1/6。为保证产品质量和维护松下电器的声誉,将第一次生产出来的制品样品全部砸碎,因为它是二级品。在砸碎这些样品时,将转包工厂的经理也都请来,并让本公司尽可能多的职工都看到。第一批产品上市后颇受消费者欢迎,许多人到销售店指名购买,后来又远销到国外。结果仅一年就重建成功,冻结4年的工资提高了14.5%,第二年开始分红,经过8年发展成为没有借款的公司。随着稳定的进步,工资稳定提高,职工中出现了都能自动工作的热情,来自职工的改革方案也不断增加。随着生产的发展,公司的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减少了菲律宾的失业人员。三、国外生产公司产品的选择1、生产力所能及的产品。松下电器在同菲律宾合资重建精密电子设备公司时,原拟同时生产收音机、立体音响和电视机。但是,考虑到职工人数少,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不足等因素,决定放弃生产收音机,只限定生产立体声音响和电视机。2、生产容易制造的产品。在同泰国合资兴建纳雄纳尔泰国公司时,由于公司完全是新建的、职工都是新招的,决定开始是指生产干电池。松下电器干部在谈到为什么从干电池着手时说,这是因为:干电池这种产品,不论在那个国家都是必需要品,容易销售,尤其是干电池和质量的关系,只要有非常先进的自动化机器,即使非熟练工,也能保证一定的质量;在短期内就能完成职工培训,是公司迅速投入生产;随着职工素质的提高,可以逐步生产需要的高技术产品。事实正是这样,后来该公司生产出收音机、电视机和电风扇等。3、生产国际市场上畅销的产品。松下电器在发展中国家兴办公司时,其产品除为供应当地消费外,还注意国际上的需要,生产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台湾松下电器公司选择生产电视机等产品,不仅在当地销售额急剧扩大,而且还大量向美国出口。新加坡松下电器选择生产电冰箱用的压缩机,也除供应当地市场外,还向国际市场出口。4、生产冲破估计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产品。进入70年代,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尤其是阻止日本产品进入的势头很强,日本直接出口产品的困难日益增加。于是,松下电器利用国外生产公司制造的产品,冲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进入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的市场。波多黎各松下电器生产的收音机、彩色电视机和立体声音响等,就是为了毫无障碍的向美国市场供货。1972年在加拿大建设的加拿大帕纳索尼克电业公司,也是为了在关税壁垒内侧生产彩色电视机和立体声音响等,供应加拿大市场。四、广泛
本文标题:松下跨国战略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8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