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的特点及其保护策略
1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策略——以广西巴马、凤山蓝靛瑶为个案朱昌辉(547600广西凤山)【摘要】本文以广西巴马、凤山蓝靛瑶为个案,简述了桂西北蓝靛瑶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并对如何保护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肤浅的见解。【关键词】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蓝靛瑶是瑶族中知识较深的一个支系,民俗文化具有典型代表性。笔者通过对广西巴马、凤山蓝靛瑶的实地走访考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桂西北蓝靛瑶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有了较深的认识,同时结合所见所闻以及获得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蓝靛瑶这个民族中的优秀文化以及一些落后的文化,并提出了肤浅的见解。一、桂西北蓝靛瑶的分布情况及其特点1.桂西北蓝靛瑶的分布情况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穿着用蓝靛染制的布料服饰而著称。蓝靛瑶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及境外的越南、老挝等地,至今仍然保持着较为原生态的生活习俗。这一支系,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也有分布,如富宁县等,语言相通。而在广西河池的分布主要在巴马和凤山两县境内,其中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蓝靛瑶人口有8000多人,分布在该县所略、那社、那桃乡和巴马镇等地,是河池分布最多的地方;凤山的蓝靛瑶人口不多,约有1300多人,主要聚居在梦娥等几个寨子里。2.巴马、凤山蓝靛瑶的婚姻生活特点①蓝靛瑶青年结婚的主旋律——“私奔”。恋爱是婚姻的基础,是结婚的大前奏。巴马、凤山蓝靛瑶青年的恋爱方式具有它独特的民族性。通过信物定情之后,每逢过年节,或是红白喜事,农忙时节,男女双方的家人就密切来往,在共同的交往中缔结深厚的感情,为今后的自由婚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段时间里,热恋中的男女都格守族规,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从不做出伤风败俗的越轨行为,待到双方感情培养已经成熟以后,女方让男方择吉日“私奔”(男的带女的在夜晚私下走出女家,但不2是旧社会父母族人反对以后的私奔)。②不喜欢与外族通婚。旧社会,蓝靛瑶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也较为落后,文化上倍受剥夺,加上语言不相通晓,被外族称为“尤耨”(落后的民族),基本上没有与外族通婚。但近年来,随着民族自治政策的落实,蓝靛瑶族的政治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巴马、凤山蓝靛瑶族人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婚俗上,蓝靛瑶与外族通婚逐渐增多,且通婚的主体范围也不断扩大,由干部工人之间的外族婚姻逐步趋向农民之间的外族通婚。随着打工经济潮的深入,通婚的地域也扩大到省外。③走不出的婚姻怪圈——早婚。在解放前,巴马、凤山的蓝靛瑶族青年90%以上有早婚现象。原因主要是:传统的早期婚姻习俗根深蒂固,要改变则需要一个过程;“私奔”虽然脱离了包办婚姻的枷锁,但女方的父母无法遏制这种势头,导致女儿早婚(一般男的都达到婚姻年龄),蓝靛瑶族子女大部分只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过早地涉足社会;地方政府在《婚姻法》等宣传力度不够。早早地结婚,不仅严重地危害了双方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下一代智力的发展。④部分地方有走不出固定区域婚姻的现象,支系内部近亲结婚比较普遍。固定在一个地域之内的婚姻,不跨出区域与外界通婚,婚姻有自产自销的现象,除了同姓之间不可通婚之外,可以与他姓同辈的对象结婚,近亲结婚的现象也是十分严重。由于固定区域和系内的婚姻会导致近亲血统的婚姻存在,从优生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婚姻状况不利于蓝靛瑶族本身身体和智力等素质的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势必影响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⑤巴马、凤山的蓝靛瑶族婚姻习俗将呈现出“四多一少”的新特性“私奔”的现象会越来越多;瑶族与兄弟民族间的通婚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与县市外甚至省外的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多;有文化高素质间的配偶是人们向往的婚姻,将来的婚姻是没有文化者无法进入的区域;早婚、固定区域婚姻以及近亲结婚的现象也会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而越来越少。2.巴马、凤山蓝靛瑶的民族文化特点①民间铜鼓文化——巴马蓝靛瑶民族文化主要以民间铜鼓文化为主,是一种跨越民族的综合性文化现象,而凤山蓝靛瑶在盘阳河源头却创造了奇特而美不胜收的蓝色风情。巴马蓝靛瑶民间铜鼓文化,历史悠久,是目前国内外为数不多的具有神奇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民间铜鼓具有娱神、娱人以及权力和财富象征等文化功能,3是一种它集冶金、铸造、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是使用民族神圣、吉祥之物,它可以招财纳吉,消灾避邪,是人们镇寨之重器,传家之至宝。据统计,民间铜鼓藏量在150多面,绝大部分藏量在瑶族地区,而巴马东山乡民间收藏量就多达120多面,虽然全部在番瑶聚集区之中,是全县铜鼓藏量的最高的乡镇之一,但巴马蓝靛瑶,尤其爱好和擅长铜鼓舞的表演,凡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都少不了铜鼓舞的表演。所以人们常以铜鼓舞表演的好坏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衡量一个人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因而把铜鼓舞表演得淋漓尽致是每位表演者的心愿,使得铜鼓文化丰富多彩。凤山有浓郁的民族风情,由于大山的屏障,大自然的相互交流与制动中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生活在这片神秘土地上的蓝靛瑶,千百年来,在盘阳河源头保留着浓厚古朴、以蓝色为主调的民族风情——蓝靛瑶的哉瑞舞和吊筛舞,创造了奇特而美不胜收的蓝色风情。其中,金牙坡茶最为丰厚和广为传流的铜鼓文化,更是蓝靛瑶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一般为6人同敲一鼓,场面更大、更具有表现力,曾获得铜鼓表演金奖。同时,唢呐高扬,铜锣铿锵,动作优美,表现幽默夸张,是难得的民俗活化石。②民间饮食文化——巴马、凤山蓝靛瑶的饮食也比较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活血”、花糯饭、煮好的鸡鸭鱼肉等是一道惊世骇俗的菜肴。巴马、凤山蓝靛瑶只要有兴趣,在宰杀健康的猪或羊时,将适量的食盐放在盆子里,接住喷射而出的鲜血,不断地用筷子搅拌,不能让鲜血凝结,取多少就视需要而定,把猪或羊的软骨、肺、瘦肉等剁碎,炒熟配以香料,分置碗中待凉,放一至二羹血,冲适量的温开水一起拌匀,静置,待碗内的血和配料凝固,形成了“活血”。“活血”确实是生血,外人望而生畏,可凤山人视为佳肴,食之香甜嫩滑可口,一点生味、腥味俱无。此外,巴马、凤山的花糯饭、粉蒸肉、豆腐丸、火麻菜、饭豆饭、南瓜饭、南瓜扣等等都是驰名中外的特色饭菜。花糯饭制作过程十分简单,先将糯米泡在容器里,将染色的植物捣碎和糯米泡在一起,一天后将米捞出蒸熟既可。每逢祭祀或重大节日,男女老少都带上自家的花糯饭、煮好的鸡鸭鱼肉一起到山上去祭拜山神、土地,那不同的色彩,或许是让祖宗看看生活的色彩,或许是代表人生的经历与酸、甜、苦、辣,喜、怒、哀、乐……③民间服饰文化——巴马、凤山蓝靛瑶涵蕴深厚的服饰文化,特别是凤山梦娥建起了蓝靛瑶民族服饰博物馆,更展示了民族风情和时代气息。巴马、凤山蓝靛瑶因常年穿着用蓝靛印染的衣服而得名,蓝靛瑶的服饰很是醒目鲜艳,色调对比强烈,从蓝4靛藏青色的前后襟到白色的衣领、头饰,再到大红的腰挂和头钗,冷暖色调交叉搭配,跳跃夸张,穿在小巧玲珑的瑶妹子身上,很是抢眼。滚边、收口、裤脚和首饰都很细致,服饰上的图案往往代表着某些特定的含义和标识,比如未婚或已婚的标记,族别与姓氏的特定符号等,不是其中人难解其中味。蓝靛瑶的服饰艳丽多姿,有蓝白对比、也有蓝红对比的,这一支系与巴马东山的番瑶(布努瑶)民族组成了巴马瑶族的两道亮丽风景线。2006年,凤山旅游局选择了梦娥瑶寨,开始对这一少数民族的习俗进行研究,在县委、县府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探险旅游节蓝靛瑶族风情观赏暨“首届世界瑶族服装表演大会”,在梦娥建起了蓝靛瑶民族服饰博物馆,展示了民族风情和时代气息。④民间传统习俗与山歌文化——设拦路酒唱迎客歌是巴马、凤山蓝靛瑶的传统习俗,与壮族一样,蓝靛瑶也有对歌的习惯,用山歌对唱来交流感情增进友谊。设拦路酒唱迎客歌是巴马、凤山蓝靛瑶的传统习俗。对于第一次领略如此盛大场面的游客而言,喝酒是免不了的,这是充满感情的酒,这是拉近主客距离的见面礼。同时,与壮族一样,蓝靛瑶也有对歌的习惯,用歌来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在凤山,蓝靛瑶对歌的习惯很独特,瑶妹是用壮话来唱山歌的。蓝靛瑶族山歌比壮族山歌高亢急促,清越激昂,很有特点,这是因为凤山的蓝靛瑶与壮族杂居,壮瑶兼通,跟客人讲壮话或者凤山官话桂柳话,在家里讲瑶话,而当地壮族、汉族也会说瑶话,民族之间和谐相处,交往密切。值得一提的是,蓝靛瑶族民歌其歌调内藏鼻音之中,音调特色非常明显,会使你感到神秘和好奇,并且带有凤山各民族的山歌格调,比如“莲花调”、“报喜门”、“情哥戏调”等,最为优美,可以说是山歌调的奇葩。二、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1.走出“早婚”和“近亲结婚”的婚姻怪圈,改变蓝靛瑶族的婚姻陋习,注重蓝靛瑶族身体和智力等素质的提高,这是弘扬蓝靛瑶非物质文化的根本保证巴马、凤山蓝靛瑶的现代婚姻优劣共存。在婚姻方面,蓝靛瑶存在很多婚姻陋习,比如“早婚”和“近亲结婚”等。我们调查与研究桂西北地区蓝靛瑶婚姻习俗,对保护蓝靛瑶非物质文化遗产、改变蓝靛瑶的婚姻陋习,提高瑶族人民的身体、文化道德等素质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桂西北地区蓝靛瑶的民族教育,注重宣传和贯彻《婚姻法》,努力剃除其陋习婚姻,把桂西北蓝靛瑶族的婚姻引导上一个正确的渠道,这样才能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才能促进桂西北蓝靛5瑶族文化的进步和发展。2.挖掘和整理桂西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让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焕发迷人的魅力,精心设计民俗风情旅游线路,这是保护蓝靛瑶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从游客的消费心理需求来说,原生态的旅游是最受欢迎的,适应休闲度假型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并且原生态的旅游投资少,见效快。因此,建一个民俗风情旅游村,做好项目的策划,积极引导投商投资,精心设计民俗风情旅游线路,因地制宜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将桂西北的地方民俗风情整合起来,在精品的旅游线路或景点上的实施,可起到提高旅游景点的人气,增加景点的效益,是实现旅游扶贫的最好方式,也是保护好蓝靛瑶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桂西北要在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抢救和保护正面临困境的民俗文化,这种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不是将它放进博物馆,而是从“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出发、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光大,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开发,合理使用,科学管理”的原则,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引导、整理、挖掘、规划、控制等多种方法把桂西北的自然风景和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来加以保护,以举办蓝靛瑶族风情观赏暨“世界瑶族服装表演大会”为平台,走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之成为通往凤山江洲仙人桥这条黄金旅游线路景区的一处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景点,这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3.借鉴广西南丹白裤瑶传承铜鼓舞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因素的作用,实现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保护蓝靛瑶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标广西南丹白裤瑶铜鼓舞是瑶族为中华民族留下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所造就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的因素的作用,使得铜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完好的传承了下来。南丹白裤瑶的铜鼓舞保存得比较完整,铜鼓等道具数量较多,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从艺人员的结构和规模比较稳定,群众基础比较厚实,在当地的影响力颇大。因此,要从两支瑶族所居住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人的因素等方面作对比分析,以寻求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根。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的结6果都是多种因素合力所致,有历史的,有现在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自然的,有人为的等等;所以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领导要把抢救、保护、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当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把抢救、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列入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专门经费,制定长久的抢救、保护、发展的规划、目标、要求和有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尤其是蓝靛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和
本文标题:桂西北蓝靛瑶非物质文化的特点及其保护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8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