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时间:30分钟一、选择题1.《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B.维护法律权威C.发展小农经济D.端正民心民志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舍本事末会导致民众是非不分,这从反面说明“重农抑商”的重要意义,即“重农抑商”可以使民众的是非观念、德行有所端正,故D项正确。解析2.《新唐书》载,(太宗)谓房玄龄曰:“……工商杂流,假使技出等夷(等夷意指同行),正当厚给以财,不可假以官,与贤者比肩立、同坐食也。”这反映唐太宗的主张是()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禁工商业者的技术发明C.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D.遏制商人对高利润的追求解析题干史料中,唐太宗认为工商业是杂流,不让从事工商业者做官,也不许他们与士大夫“比肩”“同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主张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选A项。解析答案A答案3.北宋初年有个叫陶毂的书生,盖了几座房子搞出租经营,结果出门就被人称为小人,挣的钱就叫作“痴钱”,即呆傻的意思。出现这种现象的文化根源是()A.经营房租并不赚钱B.重农抑商的传统认识C.经营土地才是正统D.法律不允许书生经商解析材料反映了人们“轻视商业”,再根据题干要求“文化根源”,只有B项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限制。解析答案B答案4.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A.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B.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C.贱商观念有所改变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解析材料“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说明陈氏认为除耕读之外,可以选择从事工商业,即贱商观念有所改变,故C项正确。解析答案C答案5.“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朝贡贸易体制的弊端B.小农经济影响了对外贸易C.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D.“海禁”政策带来消极影响答案D答案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不许赴海外贸易等于断了沿海居民的生计,导致沿海居民“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这反映了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故选D项。解析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严格管制商品经济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答案解析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清政府严格管制的是对外贸易,而严格管制商品经济范围过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设立十三行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没有体现重农,故C项错误;广州十三行是清朝前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解析7.下表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解析关税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从表格信息看,清朝康熙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山东船税,天津关税、海税以及山海关关税税收收入呈增长趋势,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实际上是清代“海禁”政策松弛的结果,故选C项。解析答案C答案8.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十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核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②有效地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答案解析由材料中“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可看出,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朝贡贸易;由时间、人员、地点等各方面的规定可知,其极大地限制了海外贸易,从而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因而①③④正确。②错在“有效地制止”上。故选C项。解析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杭州……桑麻遍地,茧丝锦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丝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急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张瀚《松窗梦语》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志》材料三机户不得俞(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江宁府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成因。(不得摘抄原句)(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经营管理方面,有何新动向?(3)材料三的规定对材料二的现象持何种态度?主要目的是什么?(4)就上述材料反映的情况,你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适时改行易业;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质量好;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2)雇佣的劳动力增加;丝织业分工更细;手工工场数量增加。(3)态度: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即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不断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答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逐层概括即可,注意不要摘抄原文。第(2)问,对比材料一、二可知,“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说明手工工场数量增加,“缎工立花桥……立濂溪桥”说明丝织业分工更细,“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说明自由劳动力增加。第(3)问,根据材料三可知,官府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第(4)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也要看到封建制度对其发展的阻碍。解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3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