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整合拓展专题扩展链接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具体表现在:1.经济上:由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私田大量出现,导致井田制逐渐瓦解,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自然经济逐步形成,并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手工业日益进步,特别是冶铁业方面,燕下都出土的淬火钢件,表明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有所发展。由于各国统治者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商业日趋活跃,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有些城市还出现了称为“市井”的商业区;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原则,因此秦对“市”严格管理,规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统一度量衡,秦统一后又把统一的度量衡和货币推向全国,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2.政治上:生产力发展促进土地私有制确定。分封制逐渐瓦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两大阶级,他们要求打破束缚,发展生产力,纷纷要求各国变法改革,而各国统治者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也重视人才,实行改革。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最彻底,最后由秦国统一了六国,但其严刑峻法也导致秦的暴政,二世而亡。3.军事上:战争频繁,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最后演变为秦的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4.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自孔子广办私学以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制度,逐渐形成了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李悝、吴起、商鞅、韩非子)等诸子百家。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孟子提倡“仁政”;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老子以虚无的“道”为世界根本,主张“无为”,并提出辩证法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代表平民阶层利益;李悝在魏国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主张用严酷的刑法加强君权,著有《法经》;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厉行法治,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法家思想是当时的显学,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也是各国变法的指导思想。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相同点(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变革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2.不同点(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严格控制。(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高考真题回顾1.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人士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据《中国古代史》改编材料二: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国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战国策》(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作用及商鞅的结局。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所属派别、商鞅变法对当时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商鞅的评价。材料二反映了反对者对商鞅变法的否定以及商鞅结局。第(1)问从材料一中的“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可知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思想;进而从政治制度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分析法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第(2)问,从材料一中的“不见德……不知义”“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可推知商鞅变法重视严刑峻法、轻视道德教化;从材料一中“残伤民”可推知商鞅变法加重了对百姓的压榨,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推知这是在商鞅变法中利益受到侵犯的奴隶主贵族的言论,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出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的原因。答案:(1)法家思想。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二 商鞅变法专题整合拓展课件 人民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4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