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优化提升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的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历程地位原因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历程地位原因宋明时期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对点训练】1.韩非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环境,二者在当时()A.有利于封建统治B.阻碍历史进步C.都是片面的思想D.都是进步的思想解析:选D。韩非身处战国时期,主张君主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潮流;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反对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意义。故选D项。二、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1.现实意义(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3)“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4)民本思想有利于关注与解决“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5)“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2.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对点训练】2.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下列思想中与该理念最相近的是()A.因材施教B.格物致知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解析:选C。陶行知的核心教育思想包括三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A项因材施教较容易排除;B项格物致知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也较容易排除;D项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为社会现实服务,和本题无关;知行合一思想与“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最为接近,故C项正确。1.(2018·高考全国卷Ⅰ·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2.(2018·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选D。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著作之风盛行及士大夫之间流行将书作为礼物,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3.(2016·高考全国卷Ⅰ·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4.(2015·高考全国卷Ⅱ·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A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5.(2014·高考全国卷Ⅱ·T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6.(2018·高考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析:选B。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1.(2019·乌鲁木齐一中高二期末)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解析:选C。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体现了墨家“非攻”的思想,“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故C正确。2.(2019·吉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据此可知,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A.否定了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的理念B.标志着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D.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解析:选D。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有利于发挥以法促善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D项。材料“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当时仍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地位,A项错误;两汉用儒家思想判案,反映出儒法的融合,而非儒家的独尊地位,B项错误;材料“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说明法律仍然具有调整社会矛盾的作用,C项错误。3.(2019·钦州高二质检)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A.强调伦理道德B.主张心灵净化C.反对格物致知D.践行知行合一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剥落心蔽”“发明本心”信息可得出,陆九渊主张向内求理,主张心灵的净化,强调内在的“发明本心”,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反对格物致知,C项错误;践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并非陆九渊的观点,D项错误。4.(2019·武汉重点中学高二联考)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解析:选D。解读题干材料,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C项错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5 专题优化提升课件 人民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