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作业[学业达标]1.(2018·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月考)有人在谈到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答案C答案解析从材料“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领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就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面对“政治混乱”的局势,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反映了对重建社会秩序的追求,故B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都认同”,排除。解析2.(2018·江西南昌二中期中)孔子强调“仁”,即普遍的爱;又强调“礼”,即遵守周礼的规范。据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学说侧重于()A.重建社会秩序B.改善百姓生活C.实现政治平等D.消除贫富差别解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强调“仁”和“礼”,为的就是和谐人际关系,重建社会秩序,故选A项。B项与儒家主要目的无关;孔子强调尊卑等级秩序,并未主张政治平等,故C项错误;D项与儒家思想不符。解析答案A答案3.(2018·甘肃静宁一中月考)《孟子·尽心》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据此可知,孟子强调()A.道德教化B.兴办教育C.克己复礼D.礼法并用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得民心。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化,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化得到百姓的心。所以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故选A项。解析答案A答案4.(2018·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月考)《荀子》说:“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礼法并施B.施行仁政C.君民共治D.君贵民轻答案B答案解析荀子说:“君主像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下游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浑浊,下游的流水也浑浊。所以,如果掌握了国家政权的人不能够爱护人民,不能让民众获得利益,却要求民众对自己亲近爱戴,那是不可能的。”荀子的精辟论述,告诫所有掌握政权的统治者: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是由统治者如何对待人民所决定的。据此可知,荀子主张施行仁政,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解析5.(2018·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月考)孔子曰:“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指出:“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荀子强调“王制”,主张君主要讲求王道仁义。据此,三者都主张()A.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B.礼乐制度和仁政相结合C.“克己复礼”是君民共治的前提D.反对苛政和肆意的刑杀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者都认为,统治者只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很好地进行政治治理,即三者都主张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相结合,故A项正确。B项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也只适合孔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只适合孟子,不符合题意,排除。解析6.(2018·广西桂林十八中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并起,有的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还有的探讨政府与政府的关系。如果有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学说最有可能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答案B答案解析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学说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正确。儒家主要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家主要探讨人与政府的关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墨家主要探讨的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解析7.(2018·四川成都树德中学月考)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C.民贵君轻——“以法治国”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两翼思想指民本主义和专制主义;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的是民本主义思想,“以法治国”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故C项正确。“清净无为天下正”体现的是无为而治,无法体现民本主义思想,排除A项;“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体现的是以礼治国,与专制主义不相符,排除B项;“反者道之动”是一种运动变化形式,与民本主义无关,排除D项。解析8.(2018·福建三明一中月考)某人举出政府施政不当的例子,说明他对政治及国家运作的想法:一位军士每战必败,问他原因。军士说是家里有老父要奉养。政府不但不治罪,反而予以嘉奖。这个国家的军队从此再也无法打胜仗。此人最可能是谁()A.孔子B.荀子C.老子D.韩非子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反面例子强调了政府施政时要厉行赏罚,严刑峻法,这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故选D项。孔子主张仁,老子主张无为,因此二人不可能强调严刑峻法,故A、C两项错误;荀子虽然吸收了法家思想,但其仍主张仁政,法只是辅助,故B项错误。解析9.(2018·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孔子经常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款待,但他没有在政治实践上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A.春秋时期的政治处于分裂状态B.各诸侯国当权人物思想的保守与落后C.孔子思想不符合各诸侯国的政治需要D.孔子没有对其思想进行广泛宣传答案C答案解析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这是导致孔子不能实践个人思想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政治分裂只是社会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诸侯国国君主张变法图强,并不保守落后,故B项错误;孔子在当时周游各国,积极宣传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解析10.(2018·兰州一中期中)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A.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B.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C.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D.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答案D答案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解析[等级提升]11.(2018·天津耀华中学月考)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答案D答案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士”从贵族阶层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期“士”出现了较多的分层。这些“士”的出现适应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对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推动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推行县制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A项错误;土地私有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B项错误;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项错误。解析12.(2018·山东济宁一中阶段检测)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排除D项。解析13.(2018·哈尔滨三中测试)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A.是因为儒家思想不利于巩固统治B.是出于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是出于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是出于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答案C答案解析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只是不适应战争年代诸侯国的需要,故A项错误;此时诸侯国的目标是争霸,故B、D两项错误。解析14.(2018·广东佛山一中段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是指四时与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有规律;“道法自然”是指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是指只有那和天地初开一同诞生,到天地毁灭也不会死、不会衰老的东西才叫“常”,“常”即自然规律。据此可知,三家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故C项正确。题干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与政治主张无关,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与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自然是否可以被认识的信息,排除D项。解析15.(2018·广西桂林十八中月考)诸子百家中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养吾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答案B答案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各家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A项错误;从材料中诸子学派的主张,可以分析出都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各家自身的思想,不涉及对其他学派的评价和态度,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D项错误。解析16.(2018·河南豫南九校高二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礼记·中庸》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三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家语·刑政》材料四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忠孝》材料五“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韩非子》(1)归纳材料一、二、三中儒家的治国思想。(2)根据材料四、五总结韩非子的治国理念。(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答案(1)材料一:政事的兴衰,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贤明。材料二:儒家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仁政或德政,强调用道德教化去治理百姓。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3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