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打倒传统新文化的先驱欢迎来自西方的各种社会学说,如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德国哲学、英国经济学等各种学说。他们没有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放在截然对立的位置,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中西文化兼收并蓄……新文化的先驱明确告诉中国人,在世界近代化潮流面前,中国必须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派并非都是守旧势力新文化派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的主张主要有三方面的不同:其一:在东西文化的比较方面,新文化派重在中西文化之时代落差的分析,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近代文化的落后;文化保守主义者侧重在中西文化之民族差异性的比较,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的特殊价值。其二,在新旧文化关系方面,新文化派重在揭示文化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以说明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新陈代谢”“弃旧布新”;文化保守主义者则重在揭示文化发展中的“量变”和“渐进”,以强调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是“新旧杂糅”“存旧立新”。其三,在中国文化之出路选择方面,新文化派重在揭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黑暗面,以此说明中国有向西方学习,用西方文化批判、改造乃至取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文化保守主义者则重在揭露和批判西方文化之种种弊端,以此证明学习西方文化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为主体。他们的上述主张,分开来看,针锋相对,构成悖论;合而视之,则又互相纠偏,彼此补充。——郑大华《中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3.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地冲击了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实质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其倡导者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用近代的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高扬民主与科学之旗,包含着八十年中西文化论争在认识上的飞跃。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主张代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合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止乎科学和民主,但马克思主义当然又包括了科学和民主。——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4.用“换人”来“换思想”新文化知识分子对民初共和政治的失望,对国家上层政治权力变更的冷眼,试图用“文化”逆袭(实际)政治,是一种另辟蹊径。正因为对民初政治的“失败”和腐烂政治有痛彻的认知之后,才选择了锻造新的思想和行动主体来整合破裂的中国社会,有人称之为用“换人”来“换思想”。……新文化运动以青年学生为政治和思想主体,使得这些在实际社会上尚无位置的青年,反倒在精神文化上确立了自我的“位置”,也使得他们在意识上轻易地获得了“历史的自我授权”,“觉悟”到历史的使命感。这无疑是一次文化领导权的旁移与转换,是以“文章觉天下”。——吴宝林《如何超越“辉格史”: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评价》5.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状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的“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深受工人欢迎。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人教版必修三教材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角度考情分析北洋军阀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抨击尊孔复古的行为“有离经叛道之鼓吹”。[2015·海南卷,16](1)考查重点:马克思主义传播及与工人运动的结合。(2)教材质疑: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但不打倒传统。(3)新视角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派与保守派,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科学,用“换人”来“换思想”。(4)教材补充: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状况。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条件。[2018·全国Ⅰ卷,29](2)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表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2018·江苏卷,9](3)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2018·全国Ⅲ卷,29](4)1919年7月,进步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表明当时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2016·海南卷,18]新文化运动的主张(1)有学者评价:“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6·江苏卷,22](2)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2015·北京卷,37]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沉重打击了封建礼教,深刻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教学目标](1)通过教材,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代表人物、过程、内容等,构建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2)通过教材及相关史料,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素养。(3)通过教材和其他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新视角材料,辩证分析新文化运动先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及家国情怀的素养。教材解读史料探究随堂训练(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3)思想上:袁世凯掀起的逆流;西方进一步传入中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呼唤思想革命。2.兴起(1)标志: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历史背景(1)政治上: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教材解读课前自学释疑解惑尊孔复古启蒙思想1915(3)思想阵地:《青年杂志》,后改名为《》。(4)中心:蔡元培以“”为办学宗旨,使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5)指导思想:西方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青年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民权、平等主要内容表现评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与愚昧“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科学”指科学精神、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等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崇尚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封建道德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喊出“”的口号;鲁迅对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抨击最为猛烈,代表作有《》和《我之节烈观》等实质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文学革命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革主张;陈独秀发表《》,推动文学革命为新文化和思想传播提供文化载体,促进新文化运动发展文化.出现思潮;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推动近代思想文化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打倒孔家店狂人日记文学革命论平民化平民教育三、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和意义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领域的延续,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2.意义:(1)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的思想统治地位。(2)成为民主主义的和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的发生。思想文化封建礼教思想启蒙文化革新五四运动[教材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传播方式①发表文章: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②社会实践:成立“工读互助团”,幻想通过知识分子做工和帮助劳动者求学的办法,改造社会。虽然结果失败,但是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谋求对社会的根本改造。③相互论战:围绕“要不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等分歧,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之争。经过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得到扩大。④组织研究会: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⑤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2)历史影响①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新思想的主流,并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副栏[思维导图]新文化运动背景[概念解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的办学方针。主要体现在:在教师聘任上,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不论其学派、政见;在思想自由上,主张学术自由和学习自由,允许不同观点的学术争鸣;在知识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中西学科兼收并蓄,择善择新。其本意就是要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包容和扶植革命的新文化。[漫画解史]“文化普及”史料探究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家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家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业1919年纱锭比1913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材料四[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解析]材料一表明1913年至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材料二表明袁世凯为称帝,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封建的专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运动。材料四图一、图二分别表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结论]民族危机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政体,但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深化拓展]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两者分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领域里的反封建运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批判过保皇思想,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大大超过辛亥革命。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2.辛亥革命为新文化运动准备了条件。(1)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2)经济: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为新文化运动奠定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3)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推动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为新文化运动奠定思想基础。探究主题2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材料一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乃在革除昔日一本不易旧道德之观念,而建设今日因时制宜新道德之标准。就目前之情势观之,应规定者约有三事:(一)注重人道主义,以平等博爱诸德实行之;(二)发达个人之利己心;(三)主张极端之自由思想。——吴康《论吾国今日道德之根本问题》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 岳麓版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