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下提升演练[达标检测]1.造成下面两幅图片所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古巴导弹危机”B.美苏争霸C.美苏关系恶化D.苏联出兵阿富汗解析通过两幅图及图解,可直观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柏林墙的修筑,导致了柏林的一分为二,而其根源则是美苏争霸。故选B项。2.促使尼克松调整美国全球战略的因素有()①国内经济增长缓慢②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③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④发生古巴导弹危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调整美国的对外战略,而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排除带④的选项,故B项正确。3.尼克松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其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他收缩的重点是()A.美洲B.欧洲C.亚洲D.非洲解析尼克松为了实现战略收缩,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3年签署《关于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从越南南方撤走侵越美军;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这充分表明,美国收缩的重点在亚洲,C项正确。4.1961年,民主德国和苏联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C.防止法西斯残余势力的进攻D.反对美苏冷战对峙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突出表现为美苏两极格局。为了防止东柏林的人民离开,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民主德国和苏联修筑了柏林墙,作为与美英等西方势力冷战的桥头堡,所以此处的法西斯并非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意日法西斯,答案为A项。5.20世纪70年代,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的事件是()A.1968年美苏签订的防止核扩散条约B.1972年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C.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D.苏联的“缓和”战略放弃了意识形态的斗争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首脑的一系列互访和会谈把美苏“缓和”推向高潮。故C项正确。[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1973年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缓和战略”的阐述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了美苏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欧洲的安全与和平问题产生了什么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缓和战略”的实质。结合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苏联必须打出“缓和”大旗的原因。答案(1)变化:由对抗走向缓和。影响:“欧安会”召开;东西欧之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了一定的缓解。(2)实质:麻痹西方,争夺霸权。原因:冷战对抗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历史趋势。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分析“实质”;根据当时的世界形势分析苏联打出“缓和”大旗的原因。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材料二下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材料三尼克松说:“……如果某个核大国威胁我们某个盟国的自由……我们将提供保护,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但我们指望直接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力的主要责任。”他还说:“过去25年,已经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请回答:(1)杜鲁门说的“转折点”意味着什么?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变化”又指什么?(2)材料二展示的漫画反映了哪一事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不同点和本质上的相同点。答案(1)转折点: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确立,从二战时的美苏同盟关系转变为美苏对峙。巨大变化:日本、欧共体崛起,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有所下降,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苏联的军事实力赶上美国。(2)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实质:美苏争霸。(3)不同点:材料一表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战略,材料三表明美国坚持全球扩张的政策,但减少直接出兵的方式,同时承认苏联的霸权地位。本质相同点:都是推行霸权主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走向了全球称霸的道路,意味着美国把遏制苏联作为重要的目标;巨大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20世纪60年代初古巴导弹危机事件进行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形式上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推行霸权主义。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4.3 美苏争霸课下提升演练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7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