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章末综合检测(三)一、选择题1.陈寅恪先生指出:“从北魏前期崔浩与鲜卑贵族的冲突来看,似乎汉化与鲜卑不能相容。因此,孝文帝推行汉化,目光落到了如何使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合而为一,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B.促进民族融合C.提高鲜卑族的地位D.推动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解析:选A。根据“不仅使鲜卑贵族有政治地位,而且使鲜卑贵族有社会地位”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民族本阶级的利益,故A正确。题干是维护鲜卑贵族的地位,不是提高鲜卑族的地位,故C错误;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2.叶适《旧学纪言》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A.如何缓和阶级矛盾B.如何统治汉人C.如何解决民族问题D.如何发展封建经济解析:选C。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根据“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可知鲜卑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解决民族问题。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故答案选C项。3.北魏孝文帝曾对一项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这项措施是()A.均田制B.三长制C.俸禄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可知这项改革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就如同身体使用手、树干聚束枝条一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长制改变了之前宗主督护制之下的豪强地主权势过大的局面。所以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综上,本题选B项。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解析:选D。孝文帝改革中具有开创性的一项措施是“颁布均田令”,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并被隋唐沿用,故D项正确。5.北魏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里的调是指()A.田租B.户税C.丁税D.徭役解析:选B。“调”是指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北魏时指的是农民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6.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现为()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②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巩固了北魏政权④使鲜卑族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前期改革作用的全面认识能力。前期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方面,针对北魏社会矛盾,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改革,但④得益于后期改革。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次改革的相同影响较多,但最主要的是促进政权的封建化,即社会制度的变化。8.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到的认识有()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②改革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③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辨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注意结合改革措施的推行及改革结果。④明显错误,排除带④的选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匿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请回答:(1)“宗主督护制”的推行有何危害?(12分)(2)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史料、综合迁移历史知识的能力。依据史料并结合教材理解“宗主督护制”及其危害影响。答案(1)剥削农民,隐匿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2)它的推行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使改革迫在眉睫,促使孝文帝进行改革。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材料二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材料三请回答:(1)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起了重要作用?(6分)(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8分)解析(1)农业发展与孝文帝改革农业方面的政策有关;(2)北魏贵族经商,可见商业比较活跃;(3)展示的是汉族与鲜卑族相互影响。答案(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和新的租佣制,重视兴修水利。(2)北魏贵族来到中原后经商。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商业在当时比较活跃。(3)鲜卑族汉化,汉族生活习惯也深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原因: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魏书·高祖纪》材料二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魏书·任城王元澄传》材料三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6分)(3)材料三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8分)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目的,从材料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可知政治目的是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第一小问批评的原因,从材料二“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尚书何为不察”,可知孝文帝批评元澄的原因是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第二小问说明,从元澄认为出现“著犹少于不著者”的局面就已经满足,可知说明了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从孝文帝批评元澄,可知孝文帝主张彻底改革,说明了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第一小问评价,从材料三可知作者肯定孝文帝的改革,概括材料三内容即可总结作者的评价;第二小问认识,总结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措施:推行均田制。目的:缓和民族矛盾,加强统治。(2)原因:仍然有人穿胡服;元澄未能尽职贯彻诏令。说明:传统旧俗难以根除,改革阻力大;孝文帝坚决推进改革。(3)评价:认为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政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认识:改革缓和社会矛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言之成理即可)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章末综合检测(三)课件 北师大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58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