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业达标]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②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③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④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答案解析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内容,①错误。②③④均为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内容。故选B项。解析2.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答案C答案解析新中国成立,革命任务已基本完成,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经济建设。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C项符合题意。解析3.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答案A答案解析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扫盲教育是重中之重,而简化汉字有利于扫盲,故A项正确。解析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答案D答案解析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说明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故D项正确。解析5.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动员社会援助贫困失学儿童,其直接作用是()A.促进扫盲教育B.促进义务教育的普及C.顺应了“教育大革命”D.为高等教育奠定基础答案B答案解析“希望工程”主要是动员全社会援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故选B项。解析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里的“壮举”是指()A.袁隆平培育出“超级杂交稻”B.中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C.中国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D.中国基本普及高等教育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教育”“史无前例”“壮举”,结合所学可知是义务教育,而非高等教育,故选B项。解析7.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C.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人才匮乏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解析注意图片中的院系调整情况以及时间信息“1953年”。1952年以后,与工业有关的院系大批量设立,客观上反映了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解析答案A答案8.下表是某人所持的一张高校入学履历。该入学履历反映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实施C.“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革”后恢复高考答案C答案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张卫红出身贫农,文化程度仅为小学,而且从评语中“阶级立场”“农村锻炼”等的导向性来看,应该是“文革”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故选C项。解析9.1978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上述课程调整体现了()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成果B.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影响D.恢复高考制度的影响答案B答案解析“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1978年5月才开始,材料中的“1978年2月”与之不符,故A项错误;“将‘农民战争史’和‘儒法斗争史’改回中国古代史,‘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史’改回中国现代史,‘国际共运史’改回世界史”可以看出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是中学教育,故D项错误。解析10.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①恢复高考制度②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颁布《义务教育法》④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B答案解析题干中有时间限定词“改革开放以来”,②③④都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举措和成就。而①是在1977年,排除。故选B项。解析[等级提升]11.(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A.基础相当薄弱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政治导向D.发展急于求成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存在经验缺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师资、教材不足等问题,可见基础相当薄弱,故A项正确;建国初期的教育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而非照搬,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建国初期的教育强调政治导向,故C项错误;也没有反映出发展教育急于求成,故D项错误。解析12.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答案B答案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是建立在实际、循序渐进、自由的基础上,与题目中“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不相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相符,故正确;“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时间是在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58年9月19日”,得出此时中国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故D项错误。解析13.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倍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答案D答案解析恢复高考,体现了邓小平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说明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故选D项。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保障了”过于夸大,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解析14.下面是2013~2016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单位:万人)统计表。年份2013201420152016中等职业教育675620601593普通高中823797797803据此可知,我国()A.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措施B.推行“科教兴国”战略C.教育改革放缓和迟滞中等教育发展D.对高校建设力度加大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基本趋稳,共同发展,故选A项,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科教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分量,排除B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均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排除D项。解析15.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1958年9月,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重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反映出新中国的教育方针()A.长期“左”倾冒进B.具有时代性C.始终坚持以人为本D.缺乏连续性答案B答案解析1949年及1985年的教育方针并不冒进,故A项错误;1949年的教育方针服务于当时的革命形势及国家建设,1958年政治方面存在“左”倾,经济领域进行“大跃进”,故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85年时已改革开放,故教育面向世界及未来,体现每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故B项正确;三个阶段教育方针中并未凸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故C项错误;尽管不同时代教育方针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具有连续性,故D项错误。解析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材料二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材料三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2021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答案(1)特点:政府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作用:将文化知识普及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了人民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思想觉悟;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新生政权。(2)状况:教育发展快;专业设置重工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注重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了中国科技文化水平;促进教育现代化发展。(3)成果:建成一批重点大学;形成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或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答案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教育部、团中央……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回答;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二“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1952年达到35.4%”得出发展快,根据材料二“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得出专业设置重工科,根据材料二“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得出招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时作业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6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