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措施。2.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运用史料实证理解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3.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及实质。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空前发展(1)原因。①罗斯福新政的影响。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西欧经济的破坏。(2)理论: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3)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4)成就: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2.调整改革(1)原因: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2)对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结果: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名师点拨]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企业,是垄断组织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经济成分,是垄断资本主义同国家政权在经济领域的联合或融合。二、建立“福利国家”项目内容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实质国家利用政策的调整,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经济安全内容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发展过程评价利: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弊: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名师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制度,其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1.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地位: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3)作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2.美国“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大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出现: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问世。(3)特点: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4)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名师点拨]“新经济”是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1.图示法理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2.图示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点一全面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即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成为垄断资本家的代理人,是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增强的反映。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2.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3.历程: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经产生。初步发展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广泛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判断是否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依据是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程度,而不是国有经济在全部经济中占有的比重。5.性质:仍然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6.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进行的局部调整。7.表现:国有企业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刺激生产和消费;国家财政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提高(福利制度、补贴出口、投资科研与教育等);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干预金融;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与调节。8.作用。(1)积极: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局限,促进生产的社会化,推动生产力发展;一定程度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一定程度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消极:不能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探究问题]材料一当代学者在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经济关系时说:“西欧国家社会生活中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并且有爆炸性,这也就预先决定了政府干预本国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在西欧也和其他帝国主义中心一样,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必须进行国家干预……”——舍纳耶夫《今日西欧》材料二罗斯福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材料三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的言论思考:(1)根据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为什么要充当这种角色?(2)材料二、三反映了战后资本主义有何变化?提示:(1)角色: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参与再生产过程。原因:传统的经济体制暴露出了弊端,必须进行国家干预。(2)材料二反映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显著增强。材料三反映了战后西欧的国有化政策,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方式。要点二全国认识“福利国家”制度1.形成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确立:虽然“福利国家”名称由来得早,但现代“福利国家”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各资本主义国家面临国家重建问题时才真正确立的。3.辨证评价。(1)“福利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展示了西方民主的价值和普遍的社会关怀。(2)“福利国家”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它培植社会惰性,降低社会发展效率,并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进而引发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政府在试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时,一定要从社会公正角度出发,在建立有效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这样才能趋利避害。[探究问题]材料一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材料二(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开支。……在各国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却大幅度下降。——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思考:(1)依据材料一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应如何评价“福利国家”制度?提示:(1)社会保障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社会保障项目设置全;社会保障项目资助金额高。(2)既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6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