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点判断课前预习抓双基课后提能再巩固课堂达标点对点课前预习抓双基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苏联建设的发展,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暴露。(2)苏联农业生产落后。斯大林体制2.措施(1)农业方面①用________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②__________,扩大谷物生产。③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④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收购制开垦荒地(2)工业方面①将部分企业_______下放到加盟共和国。②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③尝试推行“_______________”。3.成果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管理权物质利益原则4.失败原因(1)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2)改革缺乏______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具有很大的________。(3)赫鲁晓夫个人作风存在严重缺陷。全面盲目性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内容(1)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_________,扩大企业的___________,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农业领域:扩大___________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的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3.结果(1)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2)20世纪70年代,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价值规律经营自主权农场和农庄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背景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2.措施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_______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公有制3.结果(1)“_____________”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2)改革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3)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____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加速发展战略政治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使苏联经济出现重大问题。()2.赫鲁晓夫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但因为领导人的个人因素导致失败。()3.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收获了一定效果。()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都是在农业领域。()5.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加速发展战略”,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课堂达标点对点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不包括()A.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B.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C.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体制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赶上和超过美国”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这是缺乏实事求是作风,急于冒进的体现,A、B、C三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并未背离社会主义方向,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A.“废除余粮征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C.“开垦、开垦、再开垦”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解析:A项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口号;B项是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反映;C项反映了赫鲁晓夫鼓励垦荒的史实;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答案:C3.(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二模)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会议期间批判斯大林,导致苏联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开始怀疑社会主义道路,并对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丝毫不亚于一颗原子弹的威力。苏共党内变故、社会主义阵营思想动乱、乃至被西方国家传播利用,都是它带来的恶果。由此可见()A.改革不能超出经济领域B.苏联人的思想得到彻底解放C.意识形态稳定十分重要D.苏联完全摆脱了斯大林模式解析:题干是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为苏联党内变故和社会主义阵营动乱等带来了严重消极影响,据此可以得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C4.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1953~1964年赫鲁晓夫改革,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D项正确;赫鲁晓夫扩大了集体农庄的权力,A项错误;实行“加速发展战略”的是戈尔巴乔夫,B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冷战,苏联农产品价格与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关系不大,C项错误。答案:D知识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5.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解析:勃列日涅夫改革是继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的又一次改革,改革内容涉及农业、工业等领域,前期取得了较大成就,后期走向失败,其原因在于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答案:B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解析: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建设重点放在了军事工业方面,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答案:B7.20世纪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是()A.过度信赖国际资本和国外市场B.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没有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针D.民族与宗教矛盾等因素的影响解析: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再加上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苏联经济负担不断加重,改革最终失败,B项正确。答案:B知识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8.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摆弄卷心菜”以及“剥烂叶子”是指改革,但是结果“剥光”,也就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是苏联解体了。故选D项。答案:D9.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种种危机,时任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手段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命令B.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调节C.强化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戈尔巴乔夫改革试图用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A项正确;B、C、D三项都不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答案:A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1894~1971年)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米,为西方国家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全球通史》(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和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异同。(2)材料三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为解决上述问题,苏联进行过什么改革?结果如何?答案:(1)相同点: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结果: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不同点:前者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后者重点在工业领域。(2)问题: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根本原因:苏联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结果: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