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考纲要求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本课导读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推行的经济改革,是二战后苏联推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是从理论到实践向斯大林模式发起的第一次全面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苏联社会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以后苏联政府的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也就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改革。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我们应从苏联的改革中汲取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复杂性,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坚持从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贯穿本课的主题是苏联在斯大林经济体制框架内进行改革,成效不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赫鲁晓夫的改革是本课重点。课前预习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露;____①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扩大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____②____。工业:废弃____③____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恢复部门管理体制,扩大____④____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____⑤____。减少____⑥__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____⑦____结构,实行租赁制,开始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结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⑧__,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此模式。____⑨____与美国相匹敌,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增长,1975年后,经济进入停滞时期。经济改革未取得预期成果,开始把改革重点转向____⑩__,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____⑪____。思考感悟:(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答案①农业集体化②种植玉米③部门管理④国营企业⑤重工业⑥指令性⑦所有制⑧斯大林模式⑨军事实力⑩政治领域⑪苏联解体重难点阐释1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①背景:二战后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②内容:a.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b.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③评价:a.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b.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c.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d.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e.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5—1982年)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仍未解决;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②内容:a.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③评价:a.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b.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改革仍然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的框架,这也就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端;c.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d.在改革的同时,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改革的速度;e.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0年)①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戈尔巴乔夫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②内容:a.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私有化):开始阶段,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推行私有化;“加速发展战略”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b.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多元化,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政治上搞多党制和议会政治,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③后果:a.经济改革阻力重重,经济继续滑坡;b.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69年的红旗悄然降落,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重新升起,标志着列宁创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也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2.三个角度理解苏联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典型例题解析【例1】(2018年高考·江苏卷)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北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957年苏联的工业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撤销一些工业部门,而是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进行管理,这一做法体现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的意图,C项正确。结合史料信息可知,这一举措只是在工业领域里进行,而不是整体的变革,A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苏联调整工业部门的经营管理权,而不是摒弃其原有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排除;无论是中央政府领导还是地方领导,这些工业部门的性质都是公有制,D项错误,排除。【答案】C【例2】(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解析】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B;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正确。【答案】A【例3】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农业集体化就是降低农产品价格,牺牲农业利益,满足工业的需求,而材料体现的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故A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世界农产品价格背景材料,故C项错误;1953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答案】D课文问题解答课中思考题你认为当时苏联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吗?答案提示:不是。苏联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谈得上经济的加速发展。解析与探究概要材料一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超越斯大林体制,因而是失败的改革。材料二认为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了,但也有成功之处,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看赫鲁晓夫的改革,予以必要的理解和尊重。两种观点并不是截然相反的,都是可取的。学生可就此表达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自我测评解答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赫鲁晓夫20世纪50年代的改革因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和带有盲目性而以失败告终。勃列日涅夫在60—70年代的改革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突破原有体制框架而成果有限。80年代中期以后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虽然触动了原有体制的框架,但由于发展战略失误而陷入困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可以从理论上打破思想束缚、体制上突破社会主义的传统框架、战略上符合国情等几方面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2.(1)指导思想方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脱离“左”倾教条主义和“左”的理论框架的限制,而戈尔巴乔夫虽然看到了必须对此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在实际改革过程中缺乏有力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没能在客观上跳出“左”的理论的束缚。(2)主要内容方面:都重视发展工业(前二者特别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农业、轻工业等有所改革但无太大成效。(3)结果:取得了短时期的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社会经济的畸形发展状态。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3-17 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 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