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结合汉初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从通史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2.从多种学科素养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自主预习探新知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适应政策的需要。2.地位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地位。休养生息支配3.含义(1)内容:治身、。(2)构成:“黄”是指的学说,“老”是指的学说。(3)主张:强调“”,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影响(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2)不适应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治国黄帝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中央集权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经济发展。(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事业。(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稳定大一统法家思想3.内容(1)《春秋》推崇的是天地之常经。(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为主,以辅德。(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大一统君权神授仁政德刑[轻巧识记]董仲舒的主要思想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的考查标准。②确立了在中国中的主流地位。大一统朝廷选官传统文化合作探究攻重难史料一观①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春秋繁露》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二②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③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史料三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④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⑤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解读]上述史料均是董仲舒的思想观点,①反映了其“天人感应”观点;②反映了其君权神授观点;③反映了其“三纲五常”观点;④反映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⑤反映了其“大一统”观点。[思考](1)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新儒学内容“新”的表现。【提示】新内容:董仲舒新儒学在继承和发扬儒学仁政、民本思想的同时,又大力宣扬“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2)三则史料所反映的观点分别是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来的?【提示】史料一: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史料二: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史料三: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法家化、道家化。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2)神学化、宗教化。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学说,神化皇权,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3)经学化、官学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被逐渐定于一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2.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主题主要谈论现实问题主要谈论神学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主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内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区别地位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独尊,是封建正统思想联系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以适应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认识及评价评价目的内容积极消极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限制了其他学术流派的发展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约君主权力和防止暴政神化并加强了皇权,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维护统治秩序“三纲五常”“三纲五常”的合理成分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纲”中充满封建意识;“三纲五常”加强了君权,在本质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当堂达标固双基321456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C[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3214562.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至汉武帝即位时“民人给家足……太仓之粟陈陈相因”。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道家学说B.法家学说C.无为而治D.大一统思想D[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经济实力大增,为此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故选D项。]321456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321456C[儒学为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较注重自身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汉代儒学吸取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形成新儒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即指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3214564.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33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321456A[抓住关键信息“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这指的是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故选A项。]3214565.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当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提出“民贵君轻”取代“黄老之学”321456B[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故D项错误。]321456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弄则乱。一则安,异别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321456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期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论》321456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议,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321456(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自战国到西汉,统治阶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解析:第(1)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第(2)问,从材料中的人物和事件不难得出答案。第(3)问,注意从目的和影响进行评价。321456答案:(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①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②二者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也扩大了儒学,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还推动了教育进步和儒学的发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7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