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章末整合提升1.什么是自然资源?2.什么是可再生资源?3.什么是非可再生资源?4.我国水资源问题的表现和形成原因是什么?5.我国土地资源问题的表现和形成原因是什么?6.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表现和形成原因是什么?7.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8.石油危机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是什么?9.我国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是什么?10.矿产开采对环境破坏的表现是什么?11.矿产开采对环境破坏的防治措施是什么?12.煤炭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13.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是什么?14.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的影响是什么?15.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是什么?16.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有哪些?17.如何科学开发土地?18.如何科学整理土地?教材P21活动1.水、森林、土地、鱼、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资源;石油、铁矿、煤属于不可再生资源。2.资源重要程度根据区域特征确定,如对于干旱地区来说,最重要的是水资源。教材P21~22活动全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主要有: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快,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以山东省为例,春季缺水最严重,因为山东省径流总量较小;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而此时雨季还未到;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教材P22活动1.人均水资源量可以到相关水利部门查询,主要问题根据实际生活总结。2.南方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污染严重,出现水质性缺水;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我国人口众多,每人每年节约1吨水,将会缓解缺水地区用水紧张程度。教材P24活动1.我国的耕地损失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建设占用耕地;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灾毁耕地。在这些耕地损失中,建设占用耕地是实质性的耕地损失,耕地因产业结构调整转化为其他用途和灾毁耕地只是暂时的。2.退耕还林(草)措施有必要实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调整部分耕地作为林地、草地等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将部分环境趋向恶化的耕地实行生态退耕,即调整部分耕地作为林地、草地等,起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达到其他农耕地稳产高产的目的,这是以退为进提高耕地质量的策略,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教材P25~26活动(1)第一种观点反映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消极观点,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的作用,是不完全正确的。第二种观点反映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正确观点。(2)通过科技进步、环境立法、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仍然需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教材P28活动石油代替过生物能、煤炭(部分替代),同时石油副产品还增添了纺织面料的原料。教材P28~29活动1.油价大幅上涨,会导致公交车、出租车费用上升,增加人们的出行费用。2.石油资源的短缺,将会影响到石油加工工业、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到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工业,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交通出行、衣服的购置、生活必需品的添置等。教材P29活动(中)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发展较快,但较落后。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发电市场增长率仅17%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同期30%~40%的年平均增长率。在核能方面开发仍较小。在当前和未来这些新能源可以部分代替石油,但仍然不能全部代替石油。教材P29活动(下)1.我国石油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石油资源的开采过程中、运输过程中的漏油现象;技术、工艺落后,石油在燃烧过程中燃烧不充分、利用效率不高。2.交通工具需要石油,人类所穿化纤衣服来自石油,使用的塑料制品来自石油。其中交通具有节省石油的潜力。教材P34活动1.中国:植树节是3月12日;芬兰:植树节是6月24日;委内瑞拉:植树节是5月23日;伊拉克:植树节是3月6日;西班牙:植树节是2月1日;朝鲜:植树节是4月6日;古巴:植树节是10月10日;意大利:植树节是11月21日;泰国:植树节是9月24日;巴基斯坦:植树节是8月9日;英国:植树节是11月6日至12日;约旦:植树节是1月15日。2.我国植树节从1979年开始。植树节节徽是寓意概括的标志: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五棵树可会意为“森林”,围绕着森林的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3.略。教材P35活动美国南方大草原的生态非常差,曾出现过严重沙化。但自从启动了“罗斯福工程”之后,生态得到改善,“黑风暴”在肆虐多年后逐步减弱。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借鉴意义是: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时,可采取的措施有植树造林,大力推广农田免耕、休耕和粮草轮作,退耕还林(草)等。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方面还需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因地制宜,实施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数量;做到预防重于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要从基层开始;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教材P37活动土地荒漠化的表现有土地产出量下降;草层高度和密度持续下降;杂草、毒草等牲畜不能食用的草比例增多。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根据这些土地荒漠化的表现,结合自己生活地区的实际,看有哪些出现在自己的生活区,并分析其成因。教材P38~39活动1.可从网上或书籍中收集当地耕地的增减情况,及当地政府采取的耕地保护措施。2.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讲,“宜耕土地”就是将此土地开垦为耕地后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土地。若是开垦成为耕地,导致该地生态恶化了,就不能称作“宜耕土地”。有的土地很肥沃,如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只要排干沼泽水即可成为肥沃的良田,但是排干沼泽后会导致该地生态严重恶化(空气变干燥、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有足够肥力的土地不一定就可以开垦为耕地。要看开垦耕地是否与当地的生态相协调。3.我国的耕地资源虽然十分短缺,但农业用地中还要有足够的林地和草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若是盲目地毁林、毁草开荒,耕地虽暂时扩大了,但耕地质量会迅速下降,土地退化加剧,甚至出现沙漠化,危害原有的耕地,出现流沙埋地、洪水冲地现象。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林地、草地和耕地作用是相同的,只是产出的产品不同而已,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寻求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否则,生态环境将会趋向恶化。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湘教版选修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9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