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第二节中国的地质灾害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灾害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多发区的分布。结合“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掌握中国地震形成的原因、分布及造成的危害。结合中国人口分布,理解中国地震灾情的分布特点。通过分析“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图,理解滑坡、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掌握时空分布特点。掌握中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理解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了解造成的主要危害。地震灾害【自主学习】1.中国地震灾害状况(1)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危害大。(2)状况我国是世界大陆地震多发区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频度高2.地震分布规律(1)空间差异:__________。(2)多发区:青藏、______、华北和______。(3)地震带:遵循______________的分布。3.地震灾情特点(1)空间差异:__________。(2)状况:除浙江、贵州外,其他省区均遭受过6级以上地震的袭击。(3)变化:人员伤亡有所减少,经济损失却有______趋势。西多东少新疆台湾活动性断裂带东重西轻加重[图表导读]读教材P30图2.7“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P31图2.8“中国地震灾害死亡人口(1949~2000年)”、P32图2.11“中国地震灾害灾情年际变化(1949~2000年)”,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东经105°地震带主要经过哪些地形区?地形、地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2)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3)我国四大地震多发区地震多发的原因有何差异?(4)从图2.11中归纳中国地震灾情年际变化的特点。提示:(1)宁夏平原、六盘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处于地形的转折地带,构造运动频繁,地壳脆弱。(2)我国西部虽然“地震多发”,但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所以受灾体少,灾情轻。而东部地区虽然地震少,但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所以受灾体多,灾情重。(3)华北和台湾地区地震多发是由于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青藏地区多地震的原因是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挤压碰撞的北东边界,地形陡峻,构造断裂活动强烈;新疆位于板块内部,断裂发育强烈。(4)死亡人口减少,经济损失增加。【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地震多发区分布图。材料二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5年3月13日7时41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43.8°N,87.9°E)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材料三新疆是我国地震多发省区,如图为新疆地震局发布的2012年新疆地震数量及分布信息。(1)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分布特点。(2)新疆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提示:(1)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2)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多断层,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空间分布特点为主要分布在山区。【核心归纳】1.我国地震的成因与特点2.我国地震带、地震灾情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地震规模东部小于西部西部地形差异大,构造运动频繁,地壳脆弱,地震多发地震灾情东部高于西部东部人口、建筑物、城市密集,西部人口稀疏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正处于地形的转折地带,构造运动频繁,地壳脆弱,地震灾害多发华北地震带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台湾地震带西南地震带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带的北东边界,地形陡峻,构造断裂运动强烈新疆地震带板块内部断裂发育,构造运动强烈总体规律沿活动性断裂带分布3.我国地震灾害比其他国家严重的原因(1)我国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广泛发育,这一特殊位置决定了我国的地震灾害必然频繁而严重。(2)我国地震带震源浅、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因而影响面宽、破坏程度大、成灾率高。(3)我国人口稠密,加上部分民众的防灾意识不强,故同一震级的地震造成伤亡的人数往往较多。(4)我国经济目前依然比较落后,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坚固,容易倒塌和损坏,抗震性能较差。【跟踪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后修正为8.0级,震源深度为10公里,属于内陆浅源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北京时间2015年10月26日17时09分,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几乎同时发生地震,喀布尔、新德里、伊斯兰堡、塔什干等城市均有明显震感。震中在阿富汗兴都库什地区(北纬36.5度,东经70.8度),截止2015年10月27日,已造成365人死亡。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汶川地震造成损失比阿富汗地震大的原因。解析:地震灾害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建筑物破坏状况评估。地震灾害的损失与地震震级大小、人口密集程度、建筑抗震性能以及经济发达程度等有关。答案:我国汶川地震震级大,释放能量多;震源浅,能量衰减少;地层更破碎;震中及附近经济较阿富汗发达,单位面积资产集中度高;人口城市更密集。(或从阿富汗震级较小,震源较深,经济较落后;人口城市密度小等方面回答)。滑坡、泥石流灾害【自主学习】1.多发原因(1)地形:______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60%。(2)地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3)地质地貌:地质______复杂和上层岩性相对松软。(4)气候:多连续____________。2.特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__________、规模巨大。山区陡峻构造降雨、暴雨爆发频繁3.分布(1)时间上:具有与______相对一致性。(2)空间上:主要在______,从太行山到______,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特别是______地区为重灾区。(3)地域特点:广泛性和相对______性。降水山区秦岭西南集中[图表导读]读教材P34图2.12“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在地形地质上有何特征?(3)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在气候上有何特征?提示:(1)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特别是西南地区为重灾区。(2)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山区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较松软。(3)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大部分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且多暴雨。【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材料二2014年全国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逐月分布图。(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及原因。(3)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提示:(1)从空间上来看,我国泥石流、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地区和西北的陕西、甘肃、山西地区,以及中南、东南的福建、湖南、湖北等地区。其基本特点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其中我国西南地区是泥石流、滑坡分布最集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形成原因:地形起伏大,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降水集中,多暴雨;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切坡修路、采矿、削坡建房、水库蓄水和人工取土等对植被的破坏。(2)从时间上看,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发生在4~9月;这是因为局地暴雨、持续强降雨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3)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核心归纳】1.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滑坡、泥石流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滑坡泥石流不同点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地沟谷中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较大较小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的参与必须有水的参与相同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突发性分析泥石流形成条件的一般思路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1)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度大,沟谷形状便于水流汇集。(2)松散物质来源条件:沟谷斜坡表层有厚度较大的松散土石堆积物,可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堆弃在沟谷的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池)溃决下泄水体等。【跟踪训练】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下图为贵州省1940~2005年滑坡灾害点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简述图中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贵州省该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解析:读图,图中灾害点空间上总体分布不均,东北、西南部较多,东南部少(或西北部多,东南部少)。这种分布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地质构造、岩石特点分析。答案:特点:总体分布不均;东北、西南部较多,东南部少(或西北部多,东南部少)。自然原因:该地位于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出现暴雨的频率大;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位于地震带附近,地壳运动较活跃,岩石破碎,易风化侵蚀;地震强度和频度较大,易诱发滑坡;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易发生坍塌,且植被覆盖率较低,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多发区【自主学习】1.分布______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藏、滇是地震、滑坡、泥石流最为严重的省区2.成因:地质、______、气候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交通受阻。地貌西南[图表导读]读教材P35图2.15“四川省、重庆市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两省市的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两省市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1)西部和北部的山区。(2)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活跃;地形复杂,山高谷深,地表不稳;降水丰沛,多暴雨;植被破坏严重。【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我国西南地区常见地质灾害分布图。(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3)简述泥石流的危害。提示:(1)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雨季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3)冲毁和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摧毁交通线等基础设施;造成经济损失。【核心归纳】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西南地区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严重的省区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地貌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气候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地质灾害多发区人为因素①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②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③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西南地区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危害造成严重损失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同时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地壳活动强烈,导致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若逢降雨集中的时候,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壳活动强烈,也可能导致地震频发,造成地裂、火灾、海啸等次生灾害,上述各种灾害又会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疫病蔓延等。其关联性可以用下图表示:【跟踪训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乌江黄草—涪陵段约为90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99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