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02城市与环境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程导学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时目标1.结合具体案例,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2.通过对相关图文材料的分析,掌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3.读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现状与趋势。课前预习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过程对生活的影响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差距大幅度________。2.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如原先的__________、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________发生了很大变化。(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居民的________。②使乡村景观逐步为________所取代。③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________到________,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④改变________,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答案一、1.缩小2.(1)地形地貌生态环境(2)①就业方式②城市景观③分散集聚④地方文化思考探究1:为什么城市降水一般比周围郊区多?答案:由于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因而在与郊区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中,城市气流上升,气流因对流上升而降温凝结。加上城市生产与生活排放烟尘等形成的凝结核多,因此降水往往多于周围郊区。二、城市环境问题1.表现________、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环境质量下降、________、社会不安定等。2.城市郊区化的表现人口向生态环境较好、房租地价便宜的郊区和____________迁移。答案二、1.交通拥挤就业比较困难2.卫星城思考探究2:逆城市化会使城市化水平降低吗?答案:不会。逆城市化是人口向郊区迁移,但仍然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郊区和卫星城仍然是城市的一部分,只是一种城市分散现象。三、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________功能显著增强。(3)有更多的________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4)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________。(5)________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6)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________。答案三、(2)辐射带动(3)农业人口(4)人居环境(5)控制环境污染(6)现代化水平误区警示1.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衰败思维警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浑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2.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思维警示: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城市发展由于人口过于集中、城市规模过于庞大产生了许多“城市化问题”,所以我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主要是控制大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要点点拨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1.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地形对原来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候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形成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会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城区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水文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有的河流被填埋后作为道路或其他建设用地,有的河流被分割成断头河或死水河,以致城市地区水系十分紊乱容易使城市在暴雨时排水不畅,造成地面积水。残留河道也容易因富营养化而变黑发臭生态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使城市生态系统成为一个脆弱的系统。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和改变最大的地方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拓展: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而否定城市化的积极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全面考虑。【典例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不同D.行政管辖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城市景观差异的原因。绿化隔离带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分离车道”,则景观整齐美观应是规划的共同要求,也是居民的共同爱好,故可排除B、C两项;既然都具有分离车道的功能,则“用地类型”应相同,故可排除A项;则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为管理差异所致,结合选项,可能是行政管辖不同,管理差异所致。故D正确。【答案】D城市环境问题问题(原因)主要污染源危害治理措施大气污染生产生活燃煤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体健康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环境质量下降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限量排放问题(原因)主要污染源危害治理措施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噪声大的企业远离城区布局;建绿化隔离带环境质量下降固体垃圾污染工业垃圾、城镇建设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问题(原因)主要污染源危害治理措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阻塞,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住房缺少、质量低劣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加快住房建设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人口过度膨胀失业问题加重,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知识拓展:城市化问题的主要解决措施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化问题的一部分表现,它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也必须通过合理的推进城市化过程去解决,其解决措施如下框图所示:【典例2】(2017年高考·江苏卷)“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析】(1)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小汽车在出行方式中所占比例大。“绿色出行”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应该是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明显下降、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上升的年份,读图可知D项正确。(2)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读图可知,市民出行方式中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比重增大,小汽车比重先增(经济发展水平上升)后减(城市“绿色出行”方式盛行),该变化主要改善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答案】(1)D(2)B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实现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人类文明水平至关重要。为了协调人口、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关系,我国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六个趋势:2.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生态城市(1)生态城市的定义①广义: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②狭义: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2)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①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城市绿地,较低的环境污染;②清洁、舒适的环境,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③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系统;④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三、二、一”的经济结构;⑤合理的经济产业布局,发达的绿色产业发展体系。知识拓展:分析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路城市的发展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可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对城市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最终形成城市自身的特色,具体思路如下:【典例3】下图为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解析】该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但由于人口集中,生产、生活等排放废热较多,也有“热岛效应”的存在。【答案】A方法规律怎样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指使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如昆明“生态春城”建设中围绕滇池实验的“四环工程”。要医治“城市病”,首先,必须在区域概念下,进行城市规划。例如,北京的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北京市本身,还要考虑周边以及大的城市群,只有在“大北京城市群”的背景下看北京的城市发展,才能克服“城市病”。其次,改善城市发展的格局。转变城市建设局限于一个小区域的封闭式做法,要形成辐射,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的居住、生产、交通更加有序。再次,要打破现有政策和体制上的约束,并进行实质性修正,协调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克服目前城市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典例4】(2019年高考·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1)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的判读,侧重考查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比较图中1989年与2015年不透水面比例折线可知,距市中心15-20千米范围内,两折线垂直间距最大,说明比例变化最大,故选B。(2)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侧重考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不透水面比例增加,会使地表水下渗受阻,地表径流增多,同时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①错误,④正确;不透水面比例增加,地表硬化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地表气温升高,同时,由于自然环境被改变的区域面积增多,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②正确,③错误。故选C。【答案】(1)B(2)C课堂提示一、教材第41页活动提示谈自己的看法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1)适当评价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如公共汽车和电车载客量大,机动灵活性差;小轿车机动灵活、舒适,载客量小;自行车无污染等。(2)优先发展哪种交通工具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一概而论。(3)同时要考虑发展各种交通工具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教材第43页活动提示1.首先,把城市化简单地当做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指标来追求,靠行政区划调整以扩大管辖面积。如草原、沙漠地区和某些工矿区,尽管数字上反映了城市化率比较高,但不能说明其城市现代化水平高。城市化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转型,就业结构优化,非农就业岗位增加。但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2-3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件 湘教版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0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