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六章中俄战略协作夥伴关系之冲击及其局限
第六章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衝擊及其侷限191第六章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衝擊及其侷限第一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國際政治、台海安全之影響與衝擊第二節「九一一」事件對的中俄美關係互動之衝擊第三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侷限第一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國際政治、台海安全之影響與衝擊中俄建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可以透過三個途徑影響台海均勢與台灣安全:1(一)透過中俄戰略合作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佈局。(二)透過中俄軍事交流,特別是俄羅斯售賣尖端軍事科技與先進武器給中國。此舉勢將威脅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術安全,進而影響到美國的戰略考量,並直接威脅到台海以及台灣本身的安全。(三)透過所謂「台灣條款」將台灣主權問題與俄羅斯對車臣問題的立場掛勾,互相聲援,進行利益交換,藉以進一步孤立台灣的國際地位。(一)透過中俄戰略合作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佈局。俄羅斯與中共建立了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台海勢力均衡所造成的衝擊不容忽視。1996年3月,中國選擇在台灣舉行總統大選的前夕,在拉近台灣本土的海域附近進行飛彈試射,對台灣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脅。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對中國的軍事行動進行嚴密監控。一時之間劍拔弩張,頗有一觸即發的態勢。美國的適時干預,有效嚇阻了中國的進一步冒險行動,因而消弭了此一空前的台海危機,穩定了台海的局勢。2然而,美國的堅決行動,固然展現了1王定士,「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之研究」,俄羅斯學報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1):127-128。2過去兩岸曾經發生過兩次台海戰役,美國均有限度地介入,第一次台灣戰役,也就是1954年「九五炮戰」,美國與國民政府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條約未獲美國國會通過以前,先以台海決議案協助國民政府撤出大陳島,解除危機。第二次台海危機,1958年「八二三炮戰」,美國冷戰後時期「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形成與探析192其捍衛西太平洋戰略利益的決心,3同時也將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矛盾推到了最高點。美國與中國這一新的矛盾,為俄羅斯提供了拉攏中國聯手抗衡美國的最佳時機。就在台海危機的一個月之後,同年4月下旬,俄羅斯總統葉爾欽適時的訪問北京,無疑給中國打了一針強心劑。葉爾欽與中共領導人江澤民達成若干協議,交割了若干先進武器,同時也在「聯合聲明」中宣稱中俄兩國將建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面對此一發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向美國示威。而中國與俄羅斯此一聯手抗衡美國的行動,也將間接衝擊到未來台灣的勢力均衡。(二)透過中俄軍事交流,特別是俄羅斯售賣尖端軍事科技與先進武器給中國。此舉勢將威脅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術安全,進而影響到美國的戰略考量,並直接威脅到台海以及台灣本身的安全。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持續加溫,特別是雙方軍事交流層面的不斷擴大,已使中共的軍事現代化進程向前邁進了的一大步,進來年中共軍力的大幅提升已對亞太安全格局造成了莫大的衝擊。首當其衝的當屬台海安全問題,兩岸的軍力對比亦已逐漸失衡。該途徑的發展與影響已在本文第四章第三節(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合作面向:軍事合作面向」)論及,茲不贅述。中、美、俄關係發展攸關台灣地區的安全。冷戰結束以及蘇聯的解體,一舉化解中國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使得中國能重新佈署對付台灣的兵力。尤有進者,中國與俄羅斯的密切軍事合作關係更進一步提升中國進犯台灣的軍事能力。中俄間的軍事合作以及中國不放棄武力犯台的立場,顯然已成為台海地區不穩定除了負責台、澎空防之外,並護航國民政府海軍對金門進行運補,同時美國亦提供武器,迫使毛澤東無法以武力解放金門。而在19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中,不管是出於主動或被動,美國又再度地捲入了兩岸複雜的關係當中。參閱:林正義,「美國在台海危機中的角色」,國家政策雙周刊134(1996):5。3冷戰後美國的亞太戰略是「扇型架構理論」(TheFanFramework)或「新太平洋共同體」(NewPacificCommunity),即將政治、經濟、軍事安全和意識形態四大利益融於一爐。在面對亞太的新局勢,一個繁榮而安定的「新太平洋共同體」(NewPacificCommunity)之建立,端賴三大支柱:即(一)經濟整合的架構、(二)民主化趨勢的獎勵,及(三)防衛結構的界定。其主要戰略目標有:(一)美國與亞太國家的同盟條約關係,尤其是美日同盟關係;(二)美國的亞太駐軍。繼續維持十萬名左右駐軍,以免亞太出現權力真空;(三)多重安全體系以因應多重的威脅與挑戰;(四)美國與中國的「交往與圍堵」戰略;(五)美國與亞太國家間開放而公平的經貿關係;(六)「民主政治」的擴展是亞太和平、繁榮與安定的最佳保證。參閱:周煦,冷戰後美國的東亞政策:1989-1997(台北:揚智文化,1999):52-55。第六章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衝擊及其侷限193的重大變數之一。4可以斷言,未來戰略三角的互動關係,將循此一模式發展。也就是說,俄羅斯將以包括售賣中國先進武器在內的軍事合作,來履行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承諾,以拉攏中國聯手制衡美國。而此一發展,必然影響到美國在未來台海危機中的戰略考量,使美國的行動更趨於保守審慎。因此,未來俄羅斯與中國關係的發展,對台灣安全所可能產生的影響與衝擊,顯然不可忽視。5(三)透過所謂「台灣條款」將台灣主權問題與俄羅斯對車臣問題的立場掛勾,互相聲援,進行利益交換,藉以進一步孤立台灣的國際地位。1992年3月,俄國外長柯茲累夫訪問中國大陸,與對方談判時提出俄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結局是對台灣視作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俄方表明與台灣發展非政府的事務的聯繫的意願,其水平和其形式與其他未承認台灣為國家組織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具有正常關係的國家相一致。這是俄羅斯首次由外長出面與中國談判關於俄對台關係問題。61992年12月,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訪問北京,與中國簽署「中俄基本相互關係聯合宣言」,在宣言第五條「俄羅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係唯一的合法政府,代表著全中國,而台灣---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俄羅斯與台灣不維持官方的國家的關係與接觸。俄羅斯與台灣之間的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與其他聯繫實現於非官方基礎上進行」。7這份聯合宣言正式劃定俄國對台關係的界限與範疇。1998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訪問俄羅斯聯邦並與葉爾欽舉行非正式會晤,俄羅斯首次發表對台聲明「四不」政策。俄方重申在台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於這一原則立場,俄方不支持任何形式的關於「台灣獨立」的構想,據此,俄方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不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立場,反對接納台灣加入聯合國及其他由主權國家參加的國際組織,重申不向台灣出售武器。中方對俄方在台灣問題上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表示衷心感謝,對俄羅斯在經濟、科技、文化、體育等領域與台灣進行非官方聯繫不持異議」。4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10(1999):54。5王定士,俄羅斯對華政策,1992年至1997年:中俄關係發展之動因與侷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8):55-56。6王承宗,俄羅斯對外政策暨其對我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國科會科資中心,1995),pp.109-110。7參閱:附件二、1992年中俄聯合宣言。冷戰後時期「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形成與探析19482001年7月,所謂「台灣條款」包括「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第四及第五條。第四條就維護雙方的國家統一與領土完整問題作一般性的規定。第四條規定:「中方支援俄方在維護俄羅斯聯邦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問題的政策。俄方支援中方在維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問題上的政策。」第五條則針對性的規定,「俄方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俄方重申1992年至2000年期間兩國元首簽署和通過的政治文件中就台灣問題所闡述的願則立場不變,俄方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俄方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灣獨立」。9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Cliton)訪中國大陸,在上海再次申明對台灣實行「三不」政策,即(一)不支持台灣獨立;(二)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三)不支持台灣成為任何主權國家組織的成員。俄羅斯對台政策在處理台灣問題上不僅明確表示執行「三不」政策,而且還增加第「四不」:不向台灣出售武器。從「三不」擴展到「四不」,勢將成為中國邦交國之新趨向政策,如得到國際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而台灣方面所受到的國際壓力將會與時俱增。10面對冷戰後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建構,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有三:11(一)中國透過俄羅斯的影響力,在「大國外交」政策效應中,突顯其「一個中國」原則。眾所皆知,俄羅斯對於中國的「對台政策」幾乎是毫不保留地支持,俄羅斯是96年台海危機中,最早公開支持中國立場的國家。俄羅斯並且尾隨中國,隨即反對台灣加入「戰區飛彈防禦系統」(TMD)。(二)俄羅斯升高對中國軍售的數量和品質,特別是提供中共先進科學技術,此舉將改變台海軍力平衡,影響台灣安全。兩岸走向軍備競賽,使台灣必須付出更大的資源。此外,中國與俄羅斯聯同中亞國家的集體安全協議,將促使中國改變國防戰略,把目標集中到面向台灣的大陸沿岸地區。(三)對於台灣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一個變動的國際政治環境中,尋找與美國或其他盟友的共同利益,並且建構一個全球戰略格局下的兩岸關係。面對中俄戰略合作,美國為了避免與中國軍事對抗,可能會修正其目前「分8「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訪問俄羅斯聯邦並與葉爾欽舉行非正式會晤的聯合新聞公報」,人民日報,25Nov1998,p.1。9參閱:附件十二、二○○一年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10「從三不到四不」,大公報,25Nov1988,p.A2。11趙春山,「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2001):230-231。第六章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衝擊及其侷限195而不獨,和而不統」的維持現狀之台海政策,轉而迫使台灣與中國舉行和談。面對這個巨大的轉變,台北方面宜採取更務實且富前瞻性的因應措施,包括:12(一)應透過各種國際多邊主義的途徑,尋求以集體的力量來確保台灣自身的安全。(二)加強台俄之間的非軍事交流,提升雙邊在經貿和科技領域的合作層次。(三)發展兩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以消除彼此的疑慮、降低雙方的敵意,行而避免因誤解而造成緊張對立或引發不必要的衝突。(四)在中國仍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的前提下,台北應繼續維持一定的自衛力量,建立一支具有嚇阻作用的武力。冷戰結束後,中俄因國際戰略環境及國家安全因素,關係越走越近,意味著近來改善雙方安全關係的政策將不會改變。過去一些使得雙方關係緊張的問題不是已經消失,就是已經實質解決,例如:對於馬克斯主義教條與革命策略的爭論,邊界爭執與軍事威脅。最後,這樣的共識延伸到策略層次,雙方在「政治」、「經貿」、「軍事」、「外交戰略」等合作面向之相互利益建構。中俄建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此一新的戰略互動關係,影響了冷戰後世界新秩序的塑造,從而也對台海兩岸互動關係與台海安全造成重大的衝擊。1312王定士,「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下的亞太安全---中華民國應有之作為」,遠景1,4(2000):111。13王定士,俄羅斯對華政策,1992年至1997年:中俄關係發展之動因與侷限(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1998),p.1。冷戰後時期「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之形成與探析196第二節「九一一」事件對中俄美關係互動之衝擊一、「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外戰略輕重緩急的調整二、美俄關係的變化與發展三、中美關係的改善與發展四、「九一一」事件後的國際新秩序發展「分析現狀、推測未來」,離不開回溯歷史。中國、美國和蘇聯,三國之間合縱與連橫在歷史上曾經發生若干次的「分分合合」,中美蘇「戰略三角關係」曾給冷戰時期國際關係格局帶來舉足輕重的影響。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蘇聯的繼承國,中美俄三國關係再次經歷錯綜復雜
本文标题:第六章中俄战略协作夥伴关系之冲击及其局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15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