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第1课时社会行为的特征重难点点拨1.成员间的明确分工,是社会行为中的首要特征。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群中,个体间有信息交流。3.学会判断社会行为,区分信息交流的方式。典例剖析【例1】以下动物中不具有社会行为的是()A.虎B.白蚁C.蜜蜂D.狒狒【思路分析】社会行为与个体单独行为相对应,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虎是独自生活的动物,不具备以上特征。【答案】A【例2】将一只饥饿的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结果是鸽群越大,鸽的反应越快,被捕杀的机会越少。由此试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路分析】群居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有一种“报警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危险,就会立即发出警报,引起群体的反应。群居可以有效地防御捕食者的进攻。【答案】群居能更好地防御捕食者的进攻,对于个体和种族的生存都是有利的。1.在白蚁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种行为属于()A.社会行为B.取食行为C.生殖行为D.防御行为2.(广东中考)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猎豹捕食受伤的羚羊B.水蛭吸附水牛的皮肤C.小丑鱼躲进海葵避险D.小猴给猴王整理毛发AD3.狒狒群中有首领,有分工。这是下列哪种行为的主要特征()A.繁殖行为B.社会行为C.捕食行为D.先天性行为B4.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5.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以防御敌害CC6.动物的社会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A.许多同种的动物个体生活在一起B.不同种的雌雄动物成对生活在一起C.群体内部成员有分工合作D.群体中幼年、成年与老年的比例适当C7.下列哪项不是动物中的社会行为()A.母鸡带小鸡觅食B.狒狒的群体生活C.蜜蜂的群体生活D.蚂蚁的群体生活8.许多动物具有一系列社会行为,下列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花盆下躲藏的一群鼠妇B.丛林中摘果子的狒狒群C.水中嬉戏的鸭群D.啃食桑叶的一群家蚕AB9.下列生物现象中,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A.羊群跟着头羊走B.池塘中有成千上万条鱼C.一窝蜜蜂彼此分工合作D.一群狼围捕一匹斑马10.作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中,描写了蜜蜂不辞辛苦、忙碌采蜜的特点,这实际上描写的是()A.雄蜂B.工蜂C.雌蜂D.所有的蜜蜂BB11.一个白蚁的社群中,其职能为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幼蚁和兵蚁的是()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12.白蚁的群体中有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并且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白蚁的这种行为属于()A.繁殖行为B.社会行为C.取食行为D.防御行为BC13.下列人类的生产活动中,利用高等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知识的是()A.牧羊时管好头羊就可以了B.选择同等大小、健壮的10只鼠妇做实验C.利用小白鼠做医学临床实验D.保护稻田里的青蛙,以蛙治虫14.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下列各项中具有社会行为的是()A.果盘上的一群苍蝇B.池塘中的一群青蛙C.花盆下的一群鼠妇D.森林中的一群狒狒AD15.下列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D.各成员之间都是用声音进行信息交流16.下列关于阿尔卑斯狒狒社群内“首领”雄狒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优先选择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B.主要承担繁殖任务C.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D.其他成员对它表示服从的姿势,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BD17.典型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是()A.对群体的作用相同,地位平等B.对群体的作用不同,地位平等C.对群体的作用不同,地位不平等D.对群体的作用相同,地位不平等C18.人们为了让哺乳期的母猪代替其他母猪喂养几只小猪,往往要先在这几只小猪身上涂抹一些哺乳期母猪的尿液。回答下题:(1)母猪的尿液在这里起到了______________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母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们把这头哺乳期母猪的尿液涂抹到其他小猪身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生理角度分析,哺乳后代是母猪的_____,这种行为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传递信息识别自己的孩子——小猪让母猪把其他小猪当成自己的孩子喂养本能遗传物质
本文标题: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5单元 第2章 第3节 社会行为(第1课时 社会行为的特征)习题课件 (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16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