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届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章末复习课件 沪教版
章末复习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研究对象——物质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理变化变化化学变化化学研究些什么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性质开启化学之门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用途与制法观察常用仪器实验基本操作提出问题猜想与探究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元素符号掌握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决定反映1.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俯视刻度,则读数将()A.偏大B.偏小C.不变D.无法确定2.人类生存需要清新的空气,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煤炭燃烧B.燃放烟花C.光合作用D.汽车尾气3.201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是“践行绿色生活”,下列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衣:废旧衣服回收利用B.食: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C.住:清洁乡村,美丽家园D.行:能走不骑,能骑不开,少开多乘公交车ACB4.下列实验操作:①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清洗后放回滴瓶中,②药品用量没有说明,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③实验室里两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④没有容器,在量筒中配制食盐水。其中()A.只有②正确B.②③正确C.①②③④正确D.①②③正确5.如果能在短时间内让黑夜如同白昼,可以向天空发射一种照明弹,该照明弹选用的主要材料是()A.铝片B.炭粉C.铁粉D.镁粉AD6.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电熨斗通电发出的热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能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7.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认识不科学的是()A.天然气是应用广泛的燃料B.吃水果和蔬菜可以补充维生素C.可以食用甲醛溶液浸泡的海产品D.可降解塑料的问世减少了白色污染DC8.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B9.用试管加热液体时,要限制装入试管中的液体量,其主要目的是()A.防止浪费药品,培养节约观念B.液体受热均匀,不致引起试管炸裂C.防止装药过多反应不完全D.防止液体受热沸腾后喷出试管D10.在做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活动中,小明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了。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11.如图装置常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对该实验的认识中正确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C.该实验可以说明氮气难溶于水D.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于1/5BC12.日常生活中下列物质可以看作纯净物的是()A.海水B.酱油C.碳酸氢铵D.澄清石灰水13.现有镊子、烧杯、胶头滴管、燃烧匙、坩埚钳等仪器。用作配制溶液的容器是;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时用;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时用;取用块状药品一般使用。14.在下列短文中的横线上填上其相应的变化或性质: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把块状硫粉碎,将燃烧匙内的硫粉加热,硫粉熔化,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发出浅蓝色火焰,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说明了硫具有可燃性。C烧杯胶头滴管坩埚钳镊子物理性质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性质15.某同学在用试管加热固体物质的过程中,出现试管炸裂现象,请你猜测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三种)答案:①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②开始加热时未预热,造成局部温度过高;③试管口未略向下倾斜等。(合理即可)1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1)f的名称是。(2)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3)遇到安全事故要及时、正确处理,如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填序号)。A.用干布擦净B.涂抹氢氧化钠溶液C.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4)对实验剩余药品要正确处理。下列处理方法中,你的选择是(填序号)。A.放回原瓶,防止浪费B.放入实验室指定容器内C.倒入水池,用水冲走漏斗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CB17.(1)用图Ⅰ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a、b两种物质可选用(填序号)。(提示:硫在空气中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ACA.红磷、水B.木炭、水C.硫、NaOH溶液D.小蜡烛、NaCl溶液(2)某同学对该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Ⅱ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任写两点)、。操作简单无污染(或提高了测定数据的准确性)
本文标题:2018届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章末复习课件 沪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175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