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前学案……………..…课堂导案……………..…23随堂训练……………..…4学习目标……………..…1课后练案……………..…5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习目标课标要求学习重点“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主要措施及作用课前学案课前预习,夯实基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措施意义:西汉王朝开始进入(6)________时期政治上思想上:“罢黜百家,(3)___________”经济上:统一铸造(4)__________钱,(5)________专卖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颁布“(1)”,削弱诸侯国势力建立(2)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鼎盛推恩令刺史独尊儒术五铢盐铁课堂导案合作与探究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时,同学们对汉初的经济、政治、思想等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社会问题】材料一:金缕玉衣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随葬品,由2498片玉1100克金线一片一片串起的。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课堂导案1.材料一反映,汉武帝初登大汉帝国宝座时,他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地方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膨胀。【捍卫皇权】针对材料一反映的社会问题,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解决的策略。课堂导案2.上面图1中人物为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策略?汉武帝还如何控制地方?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势力;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三州部,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课堂导案【实现一统】3.汉武帝初登大汉帝国宝座时,除了材料一反映的社会问题之外,还面临哪些主要的社会问题?汉武帝又分別实行怎样的措施去解决?思想分散活跃和匈奴问题;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出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等,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随堂训练知识点一:“推恩令”的实施1.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C.派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随堂训练2.(2017·东营模拟)下面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局部)。为消除图中反映的威胁皇权的因素,汉武帝()A.实行“削藩”B.推行分封制C.颁布“推恩令”D.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随堂训练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2017·无锡)“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颁布“推恩令”D.实行郡县制B随堂训练4.(2018·东营模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接受此建议,采取的措施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减轻赋税,发展生产C.以德化民,稳定民心D.分封诸侯,加强皇权A随堂训练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董仲舒传》中,在汉武帝开始推行。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该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随堂训练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随堂训练【精例】(2017·孝感)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那么,持以下哪种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A.“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D.“窃钩行珠,窃国者为诸侯”A随堂训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汉武帝即位初期,内有王国问题的困扰,外有匈奴的不断侵袭,汉武帝决定招贤纳士,加强皇权。持“天子受命于天,代天以御万民”观点最容易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权;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大力推广儒家教育,设太学。【答案】A课后练案达标检测,学习提升1.(2017·青岛)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使这个“新的朝代”达到鼎盛的帝王是()A.汉武帝B.汉景帝C.汉高祖D.汉光武帝A课后练案2.(2017·包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大一统王朝B.推行新儒学教育C.排斥法道诸学说D.加强对管理控制3.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建立的制度是()A.太尉B.御使大夫C.刺史D.司隶校尉AC课后练案4.(2018·聊城模拟)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A.派张骞出使西域B.设置“十三州部”C.颁布“推恩令”D.反击匈奴C课后练案5.(2018·济南模拟)如右图,下列对所述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高祖B.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C.标志着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D.是由董仲舒提出的A课后练案6.“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A.秦始皇统治时期B.汉武帝统治时期C.汉高祖统治时期D.春秋战国时期B课后练案7.(2018·济南模拟)监察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①御史大夫②司隶校尉③刺史④太尉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C课后练案8.(2018·绍兴模拟)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意见()①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繁荣②推动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③有利于公平地选拔人才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课后练案9.(2018·湖州模拟)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这个大变动包括()①秦朝—建立分封制②秦朝—建立郡县制③汉朝—建立刺史制④汉朝—建立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B课后练案10.秦汉时,少数民族匈奴特别强大,汉武帝时起用有才干的将领北击匈奴,解决匈奴对中原地区威胁的是()A.主父偃B.卫青、霍去病C.董仲舒D.王昭君B课后练案11.(2017·淮安)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见右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C.汉武帝首创殿试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文,求取功名B课后练案12.(2017·宁波)“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焚书坑儒罢黜百家B.焚书坑儒推恩令C.统一文字推恩令D.统一文字罢黜百家A课后练案13.(2017·台州)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愿望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气”。此建议()①主张大力推行儒学教育②使太学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③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④使士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B课后练案14.(2017·衢州)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引发了全社会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这一问题在汉代也受到高度重视,汉武帝专为监督权力而设立的官职有()①刺史②郡守③司隶校尉④三司使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C课后练案15.“统一思想,归本儒家,让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共同利益。”为此,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是接受谁的建议?()A.主父偃B.董仲舒C.霍去病D.卫青B课后练案材料二:秦王嬴政任用许多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其中,尉缭是当时的军事家,当秦王嬴政发现这位出色的军事人才时,竟然放下国王的架子,衣服食饮与缭同,后来任命他为军事统管。16.阅读下列材料,并思考:材料一:如下图:课后练案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武帝发现了像董仲舒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对出身低微的人,他也能破格录取,如出身奴仆的卫青,做到大将军职位。(1)材料一中图1人物是谁?该人物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哪年?他在位期间修建的伟大工程有哪些?秦始皇;公元前221年;长城,灵渠。课后练案(2)材料一中图2人物是谁?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3)上述人物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他们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结果如何?秦始皇:焚书坑儒;抑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加速了秦的灭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使西汉实现大一统。课后练案(4)上述人物在地方上为了加强控制,他们分别采取什么措施?秦始皇: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5)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两位帝王在治国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在今天有何借鉴作用?重用人才;今天还应该重用人才,人才强国。感谢聆听
本文标题:【名师导学】2018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1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