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分方案1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步步为赢知识先导对文化经典内容的概括与观点评价,首先要能够理解内涵,弄懂文字的“字面义”是理解文本内容的“第一关”。一、内容概括。一般要求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或按要求填空,或指向问题简答。二、分析评价。要求在理解文化经典内容的基础上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概括,对作者观点态度进行评价。这一考点进一步考查对文化经典材料的认识,涉及对经典文化、传统思想的了解,稍有难度。从文化经典“微言”引申出的“大义”理解要“适度”,理解得“过”和“不及”都是对文本内涵的损害。经典题型精准剖析典题一简答题例1(2018年浙江《考试说明》例题、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这篇短文比较常见,试题又给做好了句读,做题的关键在于用适当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答案: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①②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说的分辨能力,了解孔子的“仁”与墨子的“兼爱”是有区别的。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典题二填空和简答例2(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①直?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孔子的思想观点的理解,第一则材料谈的是交朋友的标准,因此说的是孔子的“择友观”。答案:择友。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对两则材料中体现出的孔子思想进行深入的领会和分析,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材料,不仅要评价孔子的观点,还要挖掘孔子对微生高评论的用意所在。答案: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典题三选择和简答例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①子曰:“十室之邑①,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②子夏②曰:“贤贤③易色④;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⑤;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注】①邑:村子。②子夏: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③贤贤:尊重贤者。④易:轻视。⑤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是一个坦率直爽的人,他承认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因为即使在只有10户人家的小村子里,就有像他那样讲求忠信的人。B.孔子在承认自己不具备忠信的优越性的同时,坦言自己非常好学,表明他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好学”。C.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学问,但他却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子夏认为,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知识高深的人。D.在子夏看来,评价一个人重要的是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时代儒家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解析:C“没有什么学问”“从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等伦理道德中学习”的说法有误。子夏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能不能实行重贤、忠孝和诚信的伦理道德。2.孔子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受人愚弄)”,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解析:勿以自己脑子里的“学”来替代儒家所说的“学”。答案:(示例)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就容易受人愚弄。孔子的话意在强调好学的重要性。但儒家所说的“学”不仅是一般的知识学习,还包括修身,如子夏所说的重贤、忠孝和诚信。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即使是有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也必然有同我一样忠诚而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样好学罢了。”②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献出自身;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分分必争取之有道对《论语选读》或其他经典言论的考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主要观点的理解概括和基本倾向的把握,一是对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的分析及对主要观点的评价。1.大致翻译或把握材料文面大意,找到章句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然后按要求提炼成语、概括内容或观点。如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抓住“举一隅”“三隅反”等概括举一反三,抓住“启”“发”,提炼出“启发式”教育等。2.把形象化说法转化为一般说法或提炼例子背后的含义。如从“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这个例子中,概括出微生高这个人有什么品质。3.对提炼的观点或结论进行简析,不能离开语境和时代随意发挥,要适当引述原文或原文翻译,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4.虽然近年浙江卷不考选择题,但复习时适当做一些相关练习,也有利于提高认识水平和辨析能力。即学即用牛刀小试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请用四字成语概括)。(2分)解析:从“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可直接概括。答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4分)解析:“问政”“百姓”是关键词,根据材料内容分析。答案: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参考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县长,问政治。孔子对他说:“不要图快,不要顾小利。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韩非子:解析:第一段文字选自《以德治国》里的篇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显然孔子提倡以德、礼治国。第二段文字从最后一句“故不务德而务法”看,韩非子强调治国必须“务法”,即“依法治国”。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依法治国(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解析:要评析孔子与韩非子两种为政观,先要陈述文段中孔子与韩非子各自的观点,然后指出他们观点的优劣。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认为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他却忽视了刑罚在治理国家时的作用,这也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局限性。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一国中找不出十个,就认为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忽视了圣人在治国中的表率模范作用,他的为政观也是有所偏颇的。答案: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参考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的自我完善,而是靠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人们靠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注】①色:脸色,此处指好脸色。难:不容易。②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③馔:吃喝。(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敬父母就要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始终心甘情愿,和颜悦色。B.孔子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认为孝不是空泛的,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要依礼而行;父母过世以后,丧祭也应合义合礼。C.父母常常为子女的疾病而担忧。作为子女,更要担忧父母的疾病,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这也是行孝道。D.孔子认为子女尽孝,就是有事情要替父母去做,有好酒食要让父母先吃,只要他们衣食无忧,就算是行孝道了。解析:D子女尽孝不仅要按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内心真正地孝敬父母。(2)孔子认为,孝为人之本。结合上面的材料,联系现实生活,请你谈谈对孔子“孝”的认识。(3分)解析:注意今天一般的“孝”与选段语境中的“孝”的差异。答案:孔子所提倡的孝道,不仅要依礼而行,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孝”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是社会文明形成的标志。我们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让“孝”成为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助推器。参考译文:孟懿子问孝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节。”不久,樊迟替孔子赶车子,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问孝道,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节。”樊迟道:“这是什么意思?”孔子道:“父母活着,依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死了,依规定的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儿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竟然可以认为是孝吗?”孟武伯向孔子问孝道。孔子道:“做爹娘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子游问孝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怎样去分别呢?”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 专题十三 高分方案1 文化经典的内容概括与观点简析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2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