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章末整合提升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2.我国北方聚落和南方聚落有哪些不同?3.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布局、密度、形态和走向有什么影响?二、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近现代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2.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什么?3.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带来哪些影响?4.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哪些?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什么是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的属性是什么?可以分为哪些类型?3.自然资源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影响产业布局?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什么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2.自然灾害可能带来哪些危害?3.洪水与雨涝有什么区别?4.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5.治理洪涝灾害的主要措施是什么?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P89~90活动1.(1)图4-3为山区的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2.原因: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条件:从图文资料中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干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4.除地形之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5.结合家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即可。教材P91活动1.第三级阶梯上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上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较高,以山地、高原为主,交通线路稀疏。教材P92活动从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征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有差异。西部的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交通线路稠密,基本上呈网状分布。教材P93活动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因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2)以东西走向为主。(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2.C。理由:A方案线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顶附近,地形坡度大,给铁路的修建和运营带来很大困难,工程造价高;B方案线路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方案线路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故C方案比较合理。教材P94活动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P96活动1.图中气温明显低于现代的时期为大冰期。在图中共有3次,即元古代的震旦纪、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和新生代的第四纪。它们分别在距今大约6亿年前、2.5亿年前和二三百万年前。2.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当时的气候特点是温度较高,降水量较少。3.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教材P100活动1.海平面海平面状态淹没范围潮位现今潮位上升后高程上升0.3米特大高潮位2.2米2.5米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一般风暴潮位2.9米3.2米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津南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和静海县的部分地区上升1米特大高潮位2.2米3.2米一般风暴潮位2.9米3.9米天津市区及其辖区(县)的大部分2.若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被淹,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材P102活动人类历史阶段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起主要作用的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能源、矿产资源教材P104活动1.1978-2001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生产消费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2000年以后又略有回升;石油、天然气、水电生产和消费所占的比重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的消费比重已经超过了生产所占的比重,且2000年以后其生产和消费比重均略有下降。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各部门对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也加大了对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投资开发力度,致使煤炭在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在这几种开发方式中,开发方式①④不合理。①直接销售煤炭,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还加重了交通运输的压力;④是一种低经济效益的方式,浪费能源,增加污染,不可取。开发方式②③相对合理。因为这些方式延长了生产链,增加了煤炭的附加值,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也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教材P106活动图4-31以坐标图的形式反映了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其中纵坐标代表作用程度,横坐标代表按时间顺序先后出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图示曲线反映的是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图中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渐减弱。②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种类和数量不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材P111活动1.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损失可以参考教材内容,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成灾原因如下表所示:因素成因自然因素洪水来量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滞洪能力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泄洪能力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因素成因人为因素滥伐森林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小,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减弱2.(1)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如下表所示:自然因素洪水来量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暴雨集中,洪水来量大淮河支流众多,呈扇形分布,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汇集,极易在中下游造成洪灾泄洪能力淮河干流河床纵向比降小,中游许多河段弯曲狭窄,泄水不畅黄河夺淮入海,淤塞了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加重了淮河水患自然因素滞洪能力淮河中下游调洪、滞洪场所不足人类活动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植被破坏植被减少,其削峰补枯作用减弱,泥沙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水患(2)治理淮河流域的措施应针对淮河洪灾的原因。列举措施中③上游植树造林,④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都是比较合理的措施。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浙江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6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2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