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01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02考点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04课后达标检测03典题引领知能提升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内容: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部,长官叫______。(后来州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2.目的:监察__________,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刺史地方政治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________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门下省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分割相权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机构中书门下________三司长官同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__________历代统治者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专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宰相才干不足。枢密院参知政事四、元朝行省制度——(b)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____个行中书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十2.职能(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4)__________等。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省制,为后世沿用。省官互迁(1)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2)元代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由行省管辖,如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朝代监察制度评价积极消极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保证政令统一,从而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关贪赃枉法的情形也司空见惯,先斩后奏又损害了司法制度的正常执行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监察御史复按;御史可纠举官吏,先斩后奏明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和平民古代中国的监察体制的特点(1)监察范围:从中央到地方。(2)权力来源:皇帝。(3)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4)监察体系:日益严密。七、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1.世官制(1)概念:先秦时期______世代为官的选官用人制度。(2)评价①积极:作为王朝统治者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②消极:贵族垄断教育与政治权力。(3)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走向消亡。贵族2.察举制(1)概念:汉武帝时期,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考试后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2)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变为____________(地方行政部门设立“中正”,对举荐的人才按照家世、道德、才能分成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作为授官的依据)。(3)评价①积极: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对社会各阶层相对公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中央集权的加强。②消极: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体现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1)概念:隋朝开始通过__________选拔官吏,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____。(2)评价①积极:破除世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统治基础;保证官员素质,提高行政效率;形成重学风气;体现公平公正。②消极: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大都局限于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进取与创新,禁锢了人的思想。分科考试清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途径中起着辅助的作用。探究点一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探究:(1)史料一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提示]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史料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探究:(2)据史料一、二,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提示]基本运行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会影响行政效率。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探究点二古代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史料研读】史料一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探究:(1)史料一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提示]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史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探究:(2)据史料二可知元代行省与中央政府关系如何,有何意义?[提示]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意义:便于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演变过程上,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②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影响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②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探究点三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提示]选官制度:察举制。弊端:权贵干涉和控制人才选拔。史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探究:(2)据史料二中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提示]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势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考点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1.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确立:明成祖设内阁,作为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3.特点:始终不是______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的牵制。4.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后来宦官参政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中央二、清朝军机处——(c)1.设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2.官员职权: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__________、上传下达。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4.影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跪受笔录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1.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和繁荣文化、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2.消极影响:控制了思想文化,造成了官僚统治的腐败,使人民的处境日益恶化。3.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其消极因素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清朝的边疆政策——(c)1.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__________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史实:如册封、会盟)。(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史实:如东北实行八旗制,汉地实行明制)。社会习俗2.重大举措(1)设________: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地位与六部相同;起初只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西藏的各项事务。(2)改土归流: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政治措施;改土归流始于明代,雍正时期大规模实行,乾隆时期土司制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3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