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专题十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3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01考点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02考点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04课后达标检测03典题引领知能提升考点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b)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2.提出:______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地位: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956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下的自由“双百”方针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艺术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自由发展,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都可以自由出版。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国家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自由发展,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探究点“双百”方针的发展历程及认识【史料研读】史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年)探究:(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目的何在?怎样理解这一方针的实质?[提示]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目的:团结和调动一切爱国力量,繁荣人民文艺事业和提高科学工作水平,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质: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格局。史料二经过艰苦的斗争,克服重重困难,我们粉碎了“四人帮”,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现在,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这种形势的出现已经为期不远;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马克思主义方针的条件,也在日益成熟。——邓小平(1979年10月)探究:(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双百”方针得以恢复的时代原因。[提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双百”方针自身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贯彻“双百”方针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双百”方针的贯彻(1)遇到的问题: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受到错误批判。(2)解决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②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3)经验教训①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②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③“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文学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达的方针。④坚持“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⑤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考点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一、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著)(1)______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2)1964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3)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4)______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1958原子弹1970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1973年,________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1.提出:______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1988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1.空间技术领域(1)______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2)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3)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19842.运载火箭研究(1)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3)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________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杨利伟科学事业发展出现春天的原因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提出了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政策,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深刻影响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发展的春天。探究点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史料研读】史料一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探究:(1)史料一中,邓小平主要阐述了什么道理?[提示]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史料二美国大学太空政策专家麦柯迪说:“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探究:(2)2003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根据史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能够成功的原因。[提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及政策支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等。1.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有利于保卫世界和平。(2)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3)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2.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科技发展的不同特征及成因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特征大力发展高新军事科技,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以后成因(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3)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4)中国面对非常恶劣的国际环境,必须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1)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2)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3)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1.(2016·10月浙江选考,T16)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二号”直刺苍穹,见证了中华民族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美腾飞。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掌握“一箭多星”技术是在20世纪80年代。2.(2016·高考浙江卷)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很大,不可能靠购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70年代解析:选B。解题时紧扣“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56年5月,在苏联的援助下,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京近郊动工。1958年9月27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正式提交生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据此分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故选B。3.(2014·浙江学考)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文化大革命”期间C.20世纪80年代D.21世纪初期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故C项正确。1.(2020·绍兴模拟)1956年5月26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阐述毛泽东提出的一项方针时指出:“文艺工作,如果‘一花独放’,不论那朵花怎么好,也是不会繁荣的。……有了对独立思考的鼓励,有了自由讨论,学术就能迅速发展。春秋旧中国时代同现在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提出这一方针的主要目的是()A.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C.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学艺术水平D.指出文艺工作要为工农阶级服务解析:选B。由“文艺”“独立思考的鼓励”“自由讨论”“学术”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方针的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故B项正确。2.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C.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D.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解析:选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年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三个面向”提出于1983年,故B项错误;由材料“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被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法律形式确保文艺科技事业的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左”倾错误思想,故D项错误。3.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为科研的领导机构解析:选C。当时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学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4.(2020·台州选考教学质量评估)2017年1月9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出生于浙江宁波的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
本文标题:(浙江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3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