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6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01基础梳理夯基固源02精研巧练提升素养04达标检测知能提升03图表专攻百脉打通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__________北极上空看:______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_______时针方向。(2)周期:一恒星年。(3)速度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__________点7月初最_________B点近日点_________月初最快自西向东顺逆远日慢1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5°。(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①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往返移动,形成四季更替。②决定了五带的范围a.__________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b.__________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③决定了有无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a._____________及其之间有太阳直射现象。b._____________及其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__________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南、北回归线回归线极圈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回归3.昼夜长短的变化(1)图甲太阳直射____________(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___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__________;南半球相反,赤道__________。南回归线昼短夜长极夜昼夜平分(2)图乙太阳直射__________(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3)图丙太阳直射__________(纬线),此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__________,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__________;南半球相反;赤道__________。(4)从图甲→图乙→图丙,北半球白昼逐渐__________,由最短变为最长,黑夜逐渐变短,由最长变为最短;南半球相反。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极昼昼夜平分变长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结合图甲信息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__________的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经线时的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H表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此时当地地方时为__________时。(3)纬度分布: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________折线所示。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________折线所示。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乙中____折线所示。最大12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a赤道b(4)季节变化北半球节气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__________及其以北各纬度__________各纬度冬至__________及其以南各纬度__________各纬度春、秋分赤道__________北回归线南半球南回归线北半球南、北极点5.四季更替(1)成因: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时空变化造成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2)天文四季①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______的季节。②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________的季节。③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3)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____________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多少3、4、56.五带的划分微点1区分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1)时间不同: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2)公转轨道上位置不同:近日点位于冬至日以东,远日点位于夏至日以东。微点2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2)黄赤交角=90°-极圈度数。(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微点3春、秋分日的判断(1)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时间。(2)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时经过赤道的时间。(3)顺地球公转方向按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顺序确定。微点4北极地区极昼范围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变化(1)“北进南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推进,极昼范围从北极点向南扩大。(2)“南撤北缩”是指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撤,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缩小。微点5昼夜长短的应用(1)根据昼夜长短,判断直射点位置①昼夜等长,太阳直射赤道。②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③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南半球。(2)根据昼夜长短差值,判断纬度高低昼夜长短差值越大,纬度越高;赤道地区,昼夜长短差值等于0。(3)根据昼夜长短,判断日出、日落时间①日出时间=12-1/2昼长。②日落时间=12+1/2昼长。微点6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辨析(1)太阳高度是线面角,正午太阳高度只是特定时刻(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微点7正午时日影朝向(1)北极点:朝正南。(2)北回归线向北至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3)南极点:朝正北。(4)南回归线向南至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朝北、或无影子、或朝南现象。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微点8四季和五带的联系与区别四季和五带都是描述太阳辐射热量在地球上的分布。但四季描述的是热量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五带描述的是热量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具体区别如下:黄赤交角和四季、五带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C.日地距离相同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D2.D(2017·高考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据此回答3~4题。3.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A.甲乙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D.甲丙乙丁4.当天可能是()A.4月28日B.6月28日C.9月2日D.11月2日【图解思路】【尝试解答】3.B4.D1.掌握线线关系、线面关系和面面关系的方法(1)地轴与赤道平面是垂直的。(2)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3)地轴与黄道平面成66.5°交角。(4)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成23.5°交角。2.黄赤交角的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关注“一向三线六点”即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南、北回归线和赤道,二分二至日和近、远日点。学会正确判断一年中任何一天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对我们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有很大帮助。(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黄赤交角变大(小)黄赤交角等于0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扩大(缩小)直射赤道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范围扩大(缩小)无极昼、极夜现象五带的范围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缩小);温带的范围缩小(扩大)无五带划分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无变化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年变化幅度增大(减小)(赤道与寒带除外)始终昼夜平分季节的变化变化明显(不明显)无季节变化3.地球运动规律的季节变化北半球冬季(1月)北半球夏季(7月)地球公转规律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慢太阳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直射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冬季(1月)北半球夏季(7月)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物影最短太阳升落方位东南升,西南落(极昼、极夜区域除外)东北升,西北落(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日落时间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晚于6时,日落时间早于18时北半球各地日出时间早于6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下图是某地年内各月太阳辐射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该地太阳辐射量年内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B.太阳直射点的移动C.天气和气候变化D.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2.据图分析该地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回归线附近C.极圈附近D.中纬度地区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太阳辐射量年内变化的根本原因;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结果;天气和气候变化会影响太阳辐射量,但并不是其年内变化的根本原因。故B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3月下旬和9月下旬太阳辐射最强,这两个时间段太阳直射赤道及其附近地区,说明该地应位于赤道附近。答案:1.B2.A(2020·石家庄一模)下图示意位于我国某城市的观察者在6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城市地理坐标。据此回答3~4题。3.观察者所在城市可能是()A.杭州B.石家庄C.沈阳D.哈尔滨4.观察者在12月22日观察到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是()解析:第3题,图示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0°左右,因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经计算可知,该城市纬度约为43.5°,与表中沈阳最接近。第4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该地(沈阳)纬度为41.8°,则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25°;此日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与图B相符。答案:3.C4.B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2018·高考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图解思路】【尝试解答】B1.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1)看昼夜弧长→定昼夜长短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所求地所在的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如图1所示)(2)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昼夜长短分布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的状况。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2、图3所示)(3)看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定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的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北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将变长,夜将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如图4所示)(4)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定极昼、极夜的范围和变化①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②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极点周围极昼范围变大。(如图4所示)(5)看太阳直射点位置→定日出、日落方位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北半球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赤道正东(6时日出)正西(18时日落)昼夜等长南半球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注:当极圈内有地区出现极昼时,若是北极圈,则出现
本文标题:(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6讲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湘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55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