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点集训(十三)第2单元第五节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C.“疏”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D.“轩辕”即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解析]“入学时”错误,“字”是古人成年时取的。[答案]A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解析]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答案]C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的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解析]“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豕,没有牛。[答案]D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解析]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答案]A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司马旦字伯康。清直敏强,虽小事必审思,度不中不释。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历郑县主簿..。郑有妇蔺讼夺人田者,家多金钱,市党买吏,合为奸谩,十年不决。旦取案一阅,情伪立见,黜吏十数辈,冤者以直。又井元庆豪欺乡里,莫敢谁何,旦擒致于法。时旦年尚少,上下易之,自是惊服。吏捕蝗,因缘搔民。旦言:“蝗,民之仇,宜听自捕,输之官。”后着为令。丁内外艰,服除..,监饶州永平铸钱监。知祁县,天大旱,人乏食,群盗剽敚,富家巨室至以兵自备。旦召富者开以祸福,于是争出粟,减直以粜,犹不失其赢,饥者获济,盗患亦弭。(选自《宋史·司马旦传》,有删节)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父任”指因父辈的官爵而获得官职,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种,也称为荫补、恩荫等。B.“秘书省”是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东汉始置秘书监一官,南北朝以后始设秘书省,其主官称为秘书监,明后其职务并入翰林院。C.“主簿”官职名,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D.“服除”指提前结束守丧期。“服”指服丧,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解析]“服除”指守丧期满。也称除服、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答案]D【参考译文】司马旦字伯康。清廉正直,精明强干,即使是做很小的事也一定仔细考虑,思忖不到符合规矩的解决方法就不罢手。靠父亲恩荫,任秘书省校书郎,历任郑县主簿。郑县有个公开抢夺人田的姓蔺的妇人,家中有很多金钱,召集党徒贿赂官吏,共同为奸,十年不能处理。司马旦取案卷看了一遍,真假立即显露,贬退十几个官吏,受冤枉的人得到公正对待。又有井元庆横行乡里,无人敢问,司马旦把他抓来依法惩处。当时司马旦还很年轻,大家都轻视他,从此惊讶佩服。官吏扑打蝗虫,乘机扰民。司马旦说:“蝗虫是百姓的仇敌,应该让他们自己扑杀,然后送到官府来。”后来定为法令。(司马旦)遭父母去世,服丧期满,任监饶州永平铸钱监。(司马旦)任祁县知县,天大旱,人民缺乏食物,群盗横行抢劫,富家大族自备武器防卫。司马旦召集有钱人,用祸福利害来开导他们,于是(富家大族)争相拿出粮食,减低价格出卖,还能略有盈利,饥民获得保全,盗贼也平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节选自《宋史·孟珙传》)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B.“书院”是供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创始于唐代。在宋代,著名的书院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C.“休致”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致仕”“致政”也表示退休。文中孟珙因病加重而要求辞官。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的一种方式。文中为纪日,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己日。[解析]“前一日是丁己日”错误,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巳日。[答案]D【参考译文】枢密调兵五千奔赴广西,孟珙致书执政说:“大理国到邕州,数千里内部落互相隔绝,现在应该选人分别到各郡,让他们分管生夷,(根据)地形的险易,可随宜处置,建关屯兵,确定在何处积粮聚草,这样,形成声势,国威自然振奋。不从这方面制定计划而是闻风调兵,白白浪费钱粮,对事情无补益。”(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集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设立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将那些被没收的田舍归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他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当初,孟珙招镇北军驻守襄阳,李虎、王旻的军队作乱,镇北军也溃散了,(孟珙)就用优厚的条件招抚他们,归降的人不断。元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书,以所受文告为凭证,孟珙向朝廷汇报,朝廷不许。孟珙叹道:“收复中原三十年的人,如今志向不能实现了。”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杨尚希,弘农人也。父承宾,商、直、浙三州刺史。尚希龆龀..而孤。年十一,辞母请受业长安。涿郡卢辩见而异之,令入太学,专精不倦,同辈皆共推伏。周太祖尝亲临释.奠.,尚希时年十八,令讲《孝经..》,词旨可观。太祖奇之,赐姓普六茹氏,擢为国子博士....。仕明、武世,历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令尚希抚慰山东、河北,至相州而帝崩,与相州总管尉迥发丧于馆。尚希出谓左右曰:“蜀公哭不哀而视不安,将有他计。吾不去,将及于难。”遂夜中从捷径而遁。迟明,迥方觉,分数十骑自驿路追之,不及,遂归京师。高祖以尚希宗室之望,又背迥而至,待之甚厚。(节选自《隋书·卷四十六》)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龆龀”,意为垂髫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代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等。B.“释奠”是古代在学校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释奠”属于荀子“天地”“先祖”“君师”三礼中的“君师”之礼。C.“《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D.“国子博士”即国子监的博士,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六国时就有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解析]“是古代最高学府里的最高学位”错误,“博士”是古代官名。[答案]D【参考译文】杨尚希,弘农人。父名承宾,历任商、直、浙三州刺史。杨尚希童年丧父。十一岁时,辞别母亲请求到长安就学。涿郡人卢辩见了对他感到惊异,让他进入太学就读,(杨尚希)专心精研学业,不知疲倦,同辈的人(同学)都推崇敬服他。周太祖宇文泰曾亲自到太学奠祭先圣先师,杨尚希当时十八岁,令他讲论《孝经》,言语意义都很优美。太祖视为奇才,赐姓普六茹氏,提拔任国子博士。任官于明帝、武帝之朝,历任太学博士、太子宫尹、计部中大夫。宣帝时,派杨尚希安抚慰问山东、河北,到相州时宣帝驾崩,他跟相州总管尉迥在官署发布丧讯准备祭仪。杨尚希出来对随从人员说:“蜀公哭泣不哀伤而且眼神不安定,将会有别的图谋。我不离开,将遭受灾难。”就连夜从小道逃跑。天大亮后,尉迥才发觉,派几十人骑马从官道追赶,未能追上,杨尚希于是就回到京城。隋高祖杨坚因为杨尚希是宗室素有声望,又能背弃尉迥返回京城,于是待他很优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节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学鸿词”是清代设科取士的方式之一,主要方式是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直接参加考试,录取者授以翰林官。B.“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使奏对政事。这里的廷对,也称廷试,是当时科考的一部分。C.“游击”是武官名。清游击,秩从三品,位次参将,为将军、督、抚、提、镇分领营兵,也有充各镇中军官者。D.赋税是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指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而“浮粮”是赋税中定额之外的钱粮税款。[解析]“由各地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卸任官员”错误,应是推举本地公认有学识、有名望的名士。[答案]A【参考译文】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年间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因为疾病而没能参加考试。康熙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在朝廷策对中,他论述西北地区赋税轻而徭役重,东南地区徭役与西北地区相同而赋税较重,希望减免超出额度的粮税,免除没有益处的费用。阅卷者认为他的话很愚直,将他置于二甲中。琼州地处海外,军中将领大多骄横,崖州尤其严重。元淳曾经代理崖州事务,守备黄镇中用酷刑杀人,游击余虎却放纵不管;而且贪婪,要求黎人进献财物。陶元淳查访到他们的罪状,列成条款向上级报告。黄镇中的气焰被震慑下去,急忙命令甲士撤去,最终审判定罪,依法判处(黄镇中、余虎)有罪。昌化规定的田地数目是四百多顷,但一半沦陷于海中,赋税不到二千,而超额的田赋占到三分之一,百姓十分困窘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考点集训(十三) 第2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五节 古代文化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