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地表形态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1)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2)分类: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_______,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______运动、______活动、变质作用、________同时进行,相互作用下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外力作用来自地球_______,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侵蚀、_________、沉积、___________内部地壳岩浆地震外部太阳能风化搬运固结成岩2.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1)地壳运动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山系、____________或海洋;_____________:引起地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变迁。(2)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分为____________,板块处于不断________之中,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_,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__________。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碰撞地区可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水平运动褶皱裂谷垂直运动高低起伏海陆六大板块运动稳定活跃裂谷、海岭或海洋山脉、海沟、岛弧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垂直运动(升降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震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分类作用速度迅速剧烈火山喷发、地震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缓慢微弱其他形式经漫长地质年代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变化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形成大陆与洋盆、山脉和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二、板块边界与地形关系边界类型示意图实例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常形成海岭、板块内部张裂常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红海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常形成高大的山脉和巨大的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大陆边缘受挤压隆起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几乎都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马里亚纳海沟等,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山脉、岛弧链、深海沟。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③冰岛:位于生长边界。④安第斯山脉:墨西哥以北的美洲部分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墨西哥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⑤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例题(2019·江苏)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DC[解析](1)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是水平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的,而上部的水平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2)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考点二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2.分类(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有_______和_______两种基本形态。(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______,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_______构造。向斜背斜地垒地堑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形成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外力作用)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外力作用)图示①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其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②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统称为褶皱山。③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④复习时一定要注意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区别。2.地质构造的运用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褶皱—水平运动,断层—升降运动,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2)利用背斜找石油、天然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4)利用断层找水:岩石破碎,断层易被侵蚀为洼地,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例1(2018·江苏)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AA[解析](1)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项错误。(2)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例2(2018·海南)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读图完成(1)~(2)题。(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DC[解析](1)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分层的主要原因,据图可知,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2)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__________、_________、沉积和固结成岩等。2.流水作用(1)侵蚀地貌:沟谷、喀斯特地貌等。(2)_______地貌:_______________、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3.风力作用(1)________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2)沉积地貌:沙丘、黄土堆积。侵蚀搬运沉积山麓冲积扇侵蚀一、主要的外力作用及其地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如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裸岩荒漠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基岩裸露疏松破碎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等)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流动沙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移动。沙丘移动速度、沙丘高度与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如新月形沙丘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滩沙山当河滩裸露,在较为强盛的盛行风的吹拂下易堆积形成沙山(垄),如纵向沙垄降水变率较大、盛行风较强的地区海岸沙丘在开阔且有大量松散沉积物的海岸地带,向岸的强劲海风将未固定的沙粒吹到离岸不远处堆积,同时堆积物不断拦截从海滩刮来的物质不断加宽、加长和加高,从而形成沙丘沿海地区二、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形式概念影响河段时段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河源、上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期)下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上中游河谷发育初期(沟谷后)侧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中下游河谷发育中后期(V型—U型期)2.河流堆积地貌类型在流域中的空间位置形成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山区河流流出谷口,地势平缓,水道开阔,水流放慢,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连接而形成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面积逐步扩大,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淹没,接受沉积。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和海滨地区河流入海口处,河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讲 地表形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6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