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情细研梳理考情,细研趋势真题精研细梳文本,真题定向(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C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对“窗子”这一意象理解有误。“窗子”是比喻义而非实指义。“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说画家构图多么精妙啊,这幅图就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子,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万里之外的山水美景。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答: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说诗人觉得从画作中能寻找到绝好的诗句来,但不断吟诵,却总觉得无法传神地表达出画作的意蕴。诗人评价画家技艺高超、表现力丰富,画作精妙到自己无法用诗句表达。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出诗人对画作的由衷赞叹。白话诗歌:画面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水盈满双眼,苍苍茫茫的一片山是哪里的呢?一向广阔辽远的万里江山,如今尽入图画。许多树木都显现出苍茫暮色,孤云自由飘浮不愿归来。此中蕴含佳句,但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句子可传画中之意。(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D解析:诗人表达的对恩惠的态度,并非“受恩必报”。他希望凭自己的才学被人赏识,而不会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4.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解析:①情感表达上,颈联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所写场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作诗的目的。这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作为文人的孤高耿介的情怀,另一方面也能够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上,就全诗而言,只有颈联为借景抒情,其他都为直抒胸臆,这样就使全诗的节奏发生了变化,结构上不至于太过紧迫,而是显得委婉从容。白话诗歌:我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是追寻道的意志长期存在,我不趋附权势只信奉儒家思想。只希望主考官将我的考卷读完,我不求考取官位,只希望能得到您的评论指正。雨中垂钓江边不禁生出思乡之情,风吹木叶在秋夜里传出阵阵寒意。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有理由,我平生不会随便地接受别人的恩惠。技法透研掌握技法,轻松高分高分技法1:“四看”法,读懂诗歌相对于文言文来说,古诗的阅读难度更大,不仅仅是文字的难度,还在于诗歌的字里行间有很多的空白,文章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如果有典故,更是增加了阅读难度。高考中的古诗,多半是七言律诗,加上注释及题目一般都在200字左右。读懂古诗,除了要首先阅读那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之外,还要“四看”:►答题演示:►针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路傍老人注耿纬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余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注: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写诗人向老人发问,老人未言先自垂泪,总写老人的悲苦,由此设下悬念,让读者急于了解老人垂泪的缘由。B.第五句中“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来的人们。这句诗交代了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C.第六句写老人在流浪途中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这欺凌让老人的处境更为可怜、更加悲苦。D.这首诗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以下层老百姓为主角,通过描写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无情伤害。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余生”既指虎口余生没有像“亲知”那样化为城边战骨,又指年纪老迈,时日无多。是老人自指,并非指他人。(2)诗歌的颔联交代了什么事实?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答:①交代了老人无产业,无亲故,有归心而无处可归的悲惨事实;②表达了诗人对老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对罪恶的战争的诅咒,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颔联是“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前句强调有归心无产业,后句强调“亲知”战死。表达的情感可以从诗人、老人两个角度来分析、概括,即对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白话诗歌:老人孤独地倚靠着官道旁的树而坐,我走向前发问,但见老人还没有说话便先垂泪。老人望着眼前的大路,思归之心急切,可是故乡的产业已经荡然无存,回去难有生活依靠,亲朋都已化为城边的战骨,无人可以托付。老人年纪大了,剩下的生命已为日不多了,再加上时局还没有太平,流浪途中又经常受到轻薄儿的欺凌、侮辱。可怜的老人叫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最后只能喊出发自肺腑的哭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自己却历尽劫难,备尝辛酸,一贫如洗,真不知应该怎么办才好。高分技法2:通晓设误点,掌握三步骤,解对诗歌选择题一、诗歌选择题常见五大设误点类型解读应对策略词句理解有误命题者故意把诗歌中一些关键词语及句子的含意错误解说,特别是在写景状物的诗句解说中歪曲季节、时辰、地点等。把词语、句子作为平常的文言词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活诗句所说的景物或事物,由此确定词义、句意到底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将选项涉及内容与具体诗句对应,关注景物描写的时节、地点、特点,关注事件、人物、动作或评价。类型解读应对策略情感理解不当命题者在某诗句、某典故中的情感上设误,要么弄错情感基调,如把乐观说成悲观;要么在情感内涵上过度解读,任意拔高,把貌似正确的情感放进去;要么弄错情感表达的方式,把间接表达说成直接表达,把“明显”说成“含蓄”等。在把选项与原诗进行对照分析时,(1)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2)要注意诗句中的词语、典故、意象,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3)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4)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敏感词语,如“悲苦”“喜悦”“直接抒发”“情感含蓄”等。类型解读应对策略手法判断不准命题者故意在艺术手法上设置错误,如把本该是“拟人”的说成“比喻”,本该是“借喻”的说成“借代”,把“实写”说成“虚写”,把“正衬”说成“反衬”等。平时要熟练掌握诗歌中的写景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只要是选项中出现了“手法”术语,就要揣摩其判断是否准确。然后在精准把握内容和情感与艺术手法的基础上,看命题人对艺术效果的赏析评定是否正确。类型解读应对策略意象意境混淆诗歌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句中的象征义、比喻义、语境义往往不同,命题者故意把内涵混淆,让考生辨别。命题者还对全诗(词、曲)或是某一句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做出错误的概括,如把“明丽”说成“朦胧”。找出诗句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各自特征,结合情感,弄清其语境义。再整合意象,整体感知营造的氛围,把握意境的特点是雄浑还是恬淡,是壮阔还是清幽,是苍凉还是闲适等。类型解读应对策略语言特点命题人对诗歌语言特点做出解说,要求考生判断其正误。诗歌语言特点最常见的有:清新自然、朴素平实、生动形象、苍凉悲壮、沉郁顿挫。平时就把每一种语言特点都总结出来,深入体会其内涵,解题时把诗从头读到尾,一句句看到底符合哪种特点,然后再判断选项是否正确。►针对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陆游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注:此词写于陆游四十八岁身临南郑抗金前线时期。(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游在南郑即目抒感,此词标题用一个“望”字把词人的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B.上片首句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C.下片从上片的“凭高”和“此兴悠哉”过渡,整首词由“哀”到“兴”,反映了词人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壮志。D.该词以大胆的想象,并且运用象征手法,写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借此暗示词人所主张的抗金战争的前景。D解析:D项,应是运用了拟人手法。(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息的时代背景。B.上片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再写“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C.上片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充分展开想象蓄势。D.下片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C解析:“似喜实悲”错,“此兴悠哉”的意思是“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白话诗歌:秋意来到边城,声声号角哀鸣,平安烽火映照着高兴亭。击筑高歌,站在高处把酒洒向国土,引起了收复关中的无限兴致。谁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层层的暮云都推开?灞桥边的如烟翠柳,曲江池畔的美丽楼台,应该在月下伫立,等待着我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②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注:①秦:此指长安。②西第:东汉大将军梁冀,起宅第于洛阳城西,当时的人作《大将军西第颂》,此处借指贵人的府邸。(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首句起笔即紧扣题目,简洁地交代了宦游的时间、地点,交代了整首诗的背景。B.首联次句表情达意较直接,整句巧用重字,气韵回环,节奏和谐,极富音韵美。C.颔联作者以“徒”和“漫”写其无心赏花看柳,以表现自己睹物感怀的惆怅心绪。D.颈联写诗人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他们在南桥群游兴尽而归,又在西第集宴豪饮。D解析:“颈联写诗人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错,由“应尽兴”可知,颈联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与洛阳友人赏春欢宴的情景。(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游寓独游秦”中“独游秦”三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情怀。B.“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是对诗人睹物感怀“愁思看春不当春”的具体描述。C.“公子南桥”句,寓情于叙述之中,春游者风度翩翩、潇洒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D.诗歌尾联用拟人、比喻等手法,一反孤独伤感之情,向洛阳“预订”明年要讨还的春债,基调昂扬。D解析:“诗歌尾联用拟人、比喻等手法”错,没有比喻。白话诗歌:今年外出游玩的时候,自己独自来到了长安,没有朋友同游心中带着春愁来看春天,没有了春天的感觉。上林苑中的花白白地开放了,细柳营前的柳叶也徒有新芽。朋友们这时在南桥应该玩得正是尽兴,将军府里朋友们欢聚都不愿散去。我在这里向着遥远的洛阳,对着春天的景物说,等我和朋友明年的春天再相聚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地还给我一个更美的春色啊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5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7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