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历史下篇热考题型·热点主题第二部分热点主题串讲探究2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01命题探究深化拓展【链接主干】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繁荣等。2.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如土地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及对外贸易等。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如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4.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如经济政策、工业化道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城市化、经济体制的演变等。5.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如新航路开辟、西欧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等。6.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如经济政策、工业化道路、经济模式等。7.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创新发展,如自由主义、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等。8.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古今中外重要的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史论拓展】1.影响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始终未能突破萌芽状态的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适用时代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核心内容发展工商业,鼓励海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考题训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世纪以前的中国人并不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世界各处的所作所为。这些西方的来客用他们最初到达中国的行为介绍了他们自己,从而迫使中国人采取了某些他们认为理所应该的措施。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16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外政策的变化并简要说明中西方海外政策产生的直接后果。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对新航路开辟前后的描述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方面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信息归纳;第二小问后果,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回答“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西方海外政策的后果同样根据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方面回答。答案:(1)变化:新航路开辟前,个人行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做后盾。新航路开辟后,国家提倡海外贸易,鼓励个人到海外冒险奋斗。原因:文艺复兴使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2)变化:由开放到实行“闭关锁国”。后果:中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自卫作用;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方,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近现代中外工业化道路的不同特点【史论拓展】1.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1)产生:中国固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被打断,在外来刺激下开始。(2)发展①工业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领导者:工业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工业化的领导权。民族资产阶级存在革命性和软弱妥协性。③条件:工业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④布局: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2.世界两种工业化模式的特点(1)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具有渐进性,经历了从原始积累、轻工业到重工业的过程,基础较扎实,体系较健全,但时间长,速度慢,并伴随血腥残暴的对外殖民扩张。(2)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斯大林模式):集中国内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时间短,速度快,但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失调,以牺牲农业为代价。【考题训练】2.(2019·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工业革命早期,德意志的工业明显落后于其他大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在产品上打上“德国制造”的字样是英国方面的要求,意在提醒人们注意这可能是低档产品。然而,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就工业生产而言,德国在1874年已超过法国,1895年又超过英国。非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还在世人面前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据郑寅达《德国史》材料二1995年至2000年,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2001年3月,电子产品制造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成为制造业中第一大产业。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规模均居世界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项目十四万个。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从压缩落后生产能力逐步转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煤炭、冶金、石油、化工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德、中两国工业生产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中两国工业化建设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统一后的德国仅用30年的时间,以迅不可挡之势跃入西方强国的前列”和材料二“中国制造业年均增长9.3%,比工业化国家快6.1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快4个百分点”可知,发展速度快并且领先世界;根据材料一“竖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和材料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可知,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根据材料一“‘德国制造’从此成了制造精巧、质量优良的标志”和材料二“使一批企业增强了竞争力”可知,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第二小问原因,从政治方面、科技革命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企业制度以及杰出企业家的不懈努力等角度回答。(2)该小问只需分层作答中德两国经济崛起对世界发展带来的影响即可。答案:(1)特点:①发展速度快,世界领先。②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③产品质量和档次显著提高。④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原因:①国家统一,建立了适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民族自信心增强。②科技创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③企业制度不断创新。(2)影响:①从农业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②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③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演变。德国成为帝国主义强国,加入殖民扩张行列,重新分割世界。中国的崛起,加速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工业文明冲击下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史论拓展】1.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变迁(1)城市化的动力:①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形成规模庞大的城市。②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解决了工业城市的动力问题,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城市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2)城市化的影响:①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②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的自由流动和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③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④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2.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1)伴随着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大多数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过程,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建立租界,将城市作为侵华的据点,中国近代的城市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2)伴随着官僚资本的发展历程:洋务运动兴建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国民政府统治期间的国家官僚资本企业,壮大了城市的规模,也使得中国城市的反动势力异常强大。(3)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化进程,成为城市中最具革命性的经济元素,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希望。(4)伴随着农村的衰落:近代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各地经济的中心,大量无地农民流入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瓦解了农村的自然经济。【考题训练】3.(2019·泸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既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工,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对比。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先确定比较项,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关系角度来回答。(2)本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的全新城市规划”得出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根据材料二“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得出关注城市环境问题;根据材料二“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得出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时间“19世纪下半叶开始”,根据此时的社会大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环境等角度回答。答案:(1)区别:①经济上,西欧城市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热点主题 探究2 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81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