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专题技法突破专题一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第2讲大气的运动规律知识网络构建核心考点突破栏目导航限时规范训练将下列选项回填至正确位置:A.大气逆辐射B.地面辐射C.多连续性降水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E.太阳辐射、大气环流F.海陆位置、洋流G.多阴雨天气我的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BADCGEF考点一大气受热状况与气温命题角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典例1](2019·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A.日出前后B.正午C.日落前后D.午夜[尝试解答]A在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地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命题角度二等温线图的判读[典例2](2016·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山地气象站一年中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及逐时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气温日较差大的月份是()A.1月B.4月C.7月D.10月[尝试解答]C[典例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下图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尝试解答]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从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的特点入手,分析太阳辐射、气温年较差对冻土形成的影响。命题角度三气温影响因素的分析[典例4](2017·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回答(1)~(2)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尝试解答](1)B(2)C1.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应用2.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1)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2)内陆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丰富←大气的削弱作用弱(3)湿润内陆盆地:如四川盆地3.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③早春,华北地区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技巧点拨】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综合应用——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个方面分析。(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成雾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3.等温线走向(弯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依据等温线走向判断影响因素①等温线与纬线方向基本一致→太阳辐射或纬度因素。②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海洋影响程度不同。③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盆地边缘平行→地形、地势。(2)依据海陆等温线弯曲判断季节①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弯曲→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②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即“一陆南,七陆北”,海洋上与陆地相反,其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3)依据海洋上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①海洋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是低温区,该处为寒流。②海洋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是高温区,该处为暖流。海洋上只要发生等温线弯曲,一般是受洋流的影响,且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4)依据陆地上等温线弯曲判断地形①陆地上等温线向高值弯曲→该处气温偏低,地貌类型是山地。②陆地上等温线向低值弯曲→该处气温偏高,地貌类型是谷地(或冷空气影响的背风坡,如冬季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气温偏高)。③陆地上等温线是闭合状态:线内温度高(无论冬夏季)→盆地(或城市“热岛”);线内温度低→山地;闭合等温线内气温的高低依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断。题组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据此回答(1)~(2)题。(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A(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B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第(2)题,夏季在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果品质量。题组二等温线图的判读2.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下列最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时刻为()A.8月22时B.8月13时C.1月22时D.1月13时解析:A从纬度上可知,该地位于35°N~39°N,纬度较高。陆地上最低气温为16℃左右,海洋上为22℃以上,不可能为1月,应该为8月;同一纬度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应为夜晚,故选A。3.下图是某时刻某市附近地区垂直温度变化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1)图示发生大气逆温现象距市中心的范围是()A.1~6.5kmB.1.5~5.2kmC.1.5~5.5kmD.1.5km以内和5.2km以外(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500mB.100mC.350mD.150mCC(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B.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C.有利于成云致雨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B解析:第(1)题,逆温为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垂直温度变化为0℃的曲线内温度变化数值为正值,说明随着海拔升高,气温在上升,可判断垂直温度变化为0℃的曲线内的区域出现逆温现象。如下图中阴影区为逆温区,水平范围出现逆温现象的范围为图示两实线箭头所指区域,距离市中心的范围为1.5~5.5km。第(2)题,垂直温度变化为0℃曲线的最高点即是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如下图中虚线箭头所指高度,约为350m。第(3)题,当出现逆温现象,由于大气下冷上热,大气不能形成对流运动,从而抑制污染物向高空扩散。考点二大气运动与降水命题角度一热力环流[典例1]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据此回答(1)~(2)题。(1)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是()A.土壤B.地形C.劳动力D.市场(2)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因为它有助于()A.减少灰霾污染B.缓和热岛效应C.削弱紫外辐射D.增强雨岛效应[尝试解答](1)D(2)B第(1)题,“屋顶农庄”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商家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因此对这种农事活动的市场需求是商家调研的重点。第(2)题,开设“屋顶农庄”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植被对城市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如对气温、空气湿度的调节,可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命题角度二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典例2](2017·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关键是结合惠灵顿的纬度和海陆位置进行分析。由于惠灵顿濒临海湾,加之地形较高,时常受到海风的侵袭,一年之中大部分日子都刮风,因而有“风城”之称。[尝试解答]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命题角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典例3]下图为2015年5月某日l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1)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A.aB.bC.cD.d(2)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A.黄海沿岸B.台湾海峡C.海南岛周围海域D.菲律宾附近海域[尝试解答](1)A(2)D第(1)题,结合等压线的分布判断风力大小。图示a地位于冷锋后,且等压线密集,所以应为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而b地位于气旋中心,不会出现大风天气;c地和d地等压线密集,仅出现大风天气,没有上升气流,且为偏南风,不会出现降温、雨雪天气。故选A。第(2)题,图示黄海沿岸、台湾海峡和海南岛周围海域的等压线分布稀疏,风力较小,不会形成大的海浪;而菲律宾附近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风力较大,海浪较高,易出现灾害性海浪。故选D。命题角度四降水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典例4](2019·高考北京卷)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题。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C.植被覆盖率D.地形条件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大气环流是主要因素,决定着降水多少的空间分布规律,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影响着降水的地方性分布规律。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迎风坡对气流的抬升作用使降水增多,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较少。[尝试解答]D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3)三个关系①温压关系:如上图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技法突破 专题一 自然地理原理与规律 1-1-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8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