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向揭密•素养突破压轴大题•题型增分通史整合•精要必备目录ONTENTSC4精准练题•高分突破第一部分高考全能通关模块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第一步建通史通史思维——把握历史特征第10讲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时空定位线索指引时段划分时段特征第一时段1917-1945年世界现代史的文明发展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战争的破坏使人们为了和平而进行了不懈努力1.十月革命后,苏联取得了巨大成就,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对立斗争拉开了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暂时的调整和相对的稳定。经过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通过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得以开创2.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世界人民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线索指引时段划分时段特征第二时段1945年至今两种制度的竞争与共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竞争;政治格局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外交事业、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等开始奠基。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一国两制”、外交、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等迅速发展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冷战、共处,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以美国为中心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双重趋势第10讲二战前世界文明的创新与调整——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特征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政治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受经济危机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被推向战争的边缘。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思想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的发明,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一、20世纪前期社会主义的探索1.政治——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1)条件:①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②客观: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2)进程:①打倒沙皇: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②指明方向: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③抛弃幻想:1917年7月,临时政府制造“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④再现曙光: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3)结果:①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主张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②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4)意义:①对俄国: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俄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②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2.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创新(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②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③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全面推行国有化,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上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④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②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①形成原因: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苏联国内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模式。③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④评价: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3.文化——繁荣的苏联文学①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②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二、20世纪前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②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③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繁荣”,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经济(2)爆发:1929年10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猛增(3)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4)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经济2.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罗斯福新政(1)背景: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①措施: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②结果: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2)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工业、调节农业、社会保障经济(3)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4)影响: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②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③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文化1.相对论和量子论(1)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2)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文化2.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诞生(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2)成就:①现代主义文学: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代表作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文化②现代主义美术: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代表作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③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④电影,1927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⑤电视: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伦敦诞生。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考向一列宁与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1.(2019·高考海南卷)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解析:推翻沙皇政权的是俄国二月革命,革命后俄国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状况,但是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为主;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七月流血事件”后,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综合这一过程,本题选A项;B、C、D三项均有一部分作用,但都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答案:A2.(2016·高考全国卷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析:苏联在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力开展以钢铁、煤炭等为主的工业化建设,四年以后,生铁、煤炭产量翻了一倍,汽车等机器制造产量增加了数十倍,如此巨大的工业化成就引起了美国的关注。答案:B视角1列宁、斯大林对经济体制的探索(1)军事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苏俄布尔什维克党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怀着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忽视了苏俄落后的国情,最终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最终被迫走上了间接过渡的道路。(2)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并运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其本质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以便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3)权威社会主义:斯大林体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党内一直存在一股强大的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力量,他们主张维护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要求限制以至消灭耐普曼(即小资产者,编者注)和“富农”,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用计划原则取代市场机制。这些人在列宁逝世后取得统治地位,逐渐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些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严重失衡。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就是斯大林模式。(4)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①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高考全能通关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 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8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