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素养三历史解释——学科核心能力,高考考查创新点第二部分考前增分策略第1讲学科培优五大核心素养引领备考突高分瓶颈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一、历史解释的基本内涵1.叙述历史的能力(1)历史解释是历史核心素养的能力表现。它偏重于对历史史实和历史理解的外在表达,既包含对史实的描述,也包含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和所坚持的历史史观。(2)历史解释既能够客观表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又能够使自己的表述符合历史的真实。2.探讨历史规律(1)历史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对认识客体进行直接的观察、接触、实验和检测,进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2)历史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科技、地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的角度,需尽可能客观地、多角度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物。3.解决问题的思考(1)历史是过去的存在,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实验性,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过去事情的解释,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实描述的整理与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2)“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这一核心素养创造条件。因此,它能综合体现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3)历史解释要求以公正的角度去理解历史叙述中不同的历史解释,以辩证的眼光评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客观的态度评判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不仅是解决历史问题,更是要凭借所形成的历史意识去解释、解决现实的问题。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1.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评判能力(1)考查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现象、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阶段特征、历史结论认识的理解掌握。(2)考查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要求对同一历史事物产生的不同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2.以历史解释综合考查历史思维创新能力(1)考查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2)考查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考查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体现历史思维创新能力。1.历史解释考查唐代民间习俗(2019·高考全国卷Ⅰ)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命题意图:本题以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拔河切入,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选取于历史文献资料,材料内容非常新颖,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的考查。解析:C对:题干描述了拔河运动在唐代的流行,唐玄宗的诗描绘了“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的壮观场面。拔河主要是靠体力和耐力获胜的,因此这体现了唐朝人崇尚力量和阳刚之气。A错:材料中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做比较,无法得出江南文化的地位。而且唐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江南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B错:材料只是表明拔河风俗,没有体现“耕战结合”。D错:仅从材料判断不出唐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而且也不符合史实。答案:C2.历史解释考查明代经济现象(2019·高考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朝商业、手工业发展的相关内容。题干材料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综合性较强。本题考查考生综合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解析:D对:由材料“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为原料运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产成棉布后返销北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民营纺织业甚至超过官营纺织业,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因此题干所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经济的差异。A错:由材料“沿运河运至江南”可知当时棉花、棉布的运输靠的是水运,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运输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变革。B错:叙述错误,明朝中后期没有进行土地制度的调整。C错:材料没有提及商品交易时的支付手段。答案:D3.历史解释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2019·高考全国卷Ⅰ)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命题意图:本题通过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的职权范围切入,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旨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析:B对: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30岁以上男性公民中抽签选举产生,其权力是公民群体赋予的,有权审判公民大会及其他机构的各项事务,监督公职人员,这就体现了陪审法庭的权力来源。A错:材料没有体现古代雅典法律是否服从民众意愿。C错:材料只是叙述了陪审法庭在古代雅典城邦的地位与作用,与全体公民参与政治没有直接关系。D错:在古代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4.历史解释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018·高考全国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命题意图:本题以历史解释认识历史兴衰的规律。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这一记载意在说明是以历史解释关注商代的“德政”。解析: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B项不符合题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D项与题干无关。答案:A一、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掌握史实1.关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1)历史比较研究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绳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2)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同化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的发展。(3)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4)在历史研究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也可以从拥有共同本质的现象中找到各自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通过横向的比较,可以使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综合分析能力。从横向比较中发现历史发展中的区域性异同,克服历史研究中的片面性。从历史的纵向联系中发现、揭示社会历史的演变规律。从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比较中,从更高的全方位角度整体把握历史的进程。2.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1)历史事实的划分标准:历史事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不带任何功能性定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件,充分体现在以唯物史观看待历史。(2)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①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原始史料。一般而言,实物比文字更可信,史学资料比文学资料更可信,影像资料比纯文本资料更可信。但凡保留过去信息的东西,都有史料价值,关键能否被清晰正确的解读和使用。②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③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事实和史料运用,才能对历史解释做出正确、客观、辩证地认识。3.例析发现问题和历史解释:解释是多样化的,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要去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示例:(2017·高考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孔子的“克己复礼”是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符合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而朱熹的“克己”则要求克服人的私欲,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二者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下,故A项错误;朱熹提出人欲应该服从于天理,即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为目标,故B项错误;朱熹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故C项错误。[答案]D二、还原情境——“推理判断”说明现象1.情境化高考命题新趋向(1)情境化高考命题的主要模式:自新课程高考实施以来,历史科目“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思路已经被写进考试大纲,成为新课程高考的标志性特点。摆脱过去“依纲靠本”的命题思路,采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历史科目命题的主要模式。(2)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从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命题思路为的是解决教材一纲多本所带来的命题困境,实际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创设新情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即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2.运用定量分析和推理判断(1)定量分析的计量史学:①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主要类型包括: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②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③计量史学体现了历史解释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计量史学的材料大都是由各种数据构成,要求进行定量分析和推理判断。(2)解答计量史学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①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意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按表中所给信息找备选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②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③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3)计量史学定量分析示例:①计量史学:甲、乙两图分别是1920年和1936年我国经济生产总值中各行业所占比重(%)示意图。②定量分析:通过对比甲、乙两幅饼状图的数据可以看出,
本文标题:(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二部分 考前增分策略 第1讲 素养三 历史解释——学科核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9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