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3.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难点)3.从对比分析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时期东西方政策的差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难点)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所有。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2)内容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③庶民和奴隶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氏族公社国有贡赋(3)瓦解①由于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开垦为私田。②,使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井田上耕作的不断减少。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背景: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生产力兼并战争频繁劳动力土地私有法律(3)弊端: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的发展。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等问题。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4.提出: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时首倡。工商业劳动力政权统治封建统治商鞅5.发展(1)西汉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②措施:汉武帝推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者加重征税等。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2)明清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制度,对商业不断加征商税。②影响:影响的发展。货币官铸工商业专卖资本主义萌芽三、“海禁”与“闭关锁国”[释疑解惑][名师点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条件(1)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垦荒热潮,井田之外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垦,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田。(2)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和人民,开始出现土地的出租、转让、赏赐与争夺,加剧了土地私有化的进程。(3)庶民和奴隶大量逃亡,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使井田制维持不下去。(4)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和变法运动,承认和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图解历史]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图解历史]自然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拓展提升]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小农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使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封建统治者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政策,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知识点拨]“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2)“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3)“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锁国”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图解识记]思考探究:怎样理解中国明清时期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又属于“落日的辉煌”?提示:前夜: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落日: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史料一史料二①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②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陶煦《租核·推原》思考:(1)史料一反映出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史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结合所学分析此观念的影响。[信息解读]史料一: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图二“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说明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史料二:由①中的“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和②中“志在良田”得出土地观念。[尝试解答](1)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造成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2)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影响:加剧了土地兼并;资本用于购置田地,不再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主要形式及演变规律(1)特点①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封建政府和皇帝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2主要形式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彻底消灭。②封建土地国有制:包括均田制和屯田制等形式。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3演变规律:官僚、地主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甚至国家的土地,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扩大,自耕农和国家所有的土地逐渐减少。【典例】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战国和西汉时期土地制度。②抓关键:“战国时期”、西汉以后“卖田宅”。③调储备: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分化。④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战国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错误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错误C项材料中战国时期灾荒年间,民众只能嫁掉妻子,卖掉孩子;西汉年间,民众为了生活而卖田地、房子和孩子。这种变化反映了西汉时期,民众能够自由地买卖土地,说明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正确D项材料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错误[答案]C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1)演变:氏族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贵族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奴隶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2)规律: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调整和变革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问题延伸]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都非常重视土地问题,采取种种措施来制止土地兼并,均田制是其中的典型举措。均田制能否根除土地兼并的问题,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实行的,所以不可能真正限制土地兼并。探究点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史料一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①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干器用服玩,②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实录》(雍正)史料二③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④《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思考:(1)史料一中雍正的观点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实施此经济政策的理由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信息解读]史料一:①中的“本”“末”体现了政策的名称;②中的“多”“少”反映了雍正帝的理由。史料二分两层意思:③为一层,着眼于消灭反明势力;④为一层,体现了朱元璋的“天朝上国”观念,轻视对外交往、贸易。[尝试解答](1)政策:“重农抑商”。理由: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使人崇尚奢侈;与农业争夺劳动力。(2)背景:明朝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典例】明朝中后期,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疏中说“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主张“开禁”。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今福建海澄)。依材料得出()A.明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B.民间走私得到有效控制C.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D.明朝开禁促进白银内流[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②抓关键:“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禁”“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今福建海澄)”。③调储备:“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明清统治者虽曾开放海禁,但基本上实行闭关政策”。④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根据材料信息“两年后,明穆宗决定开放月港(今福建海澄)”可知,明朝政府实行了有限度的开放,并没有完全放弃“海禁”政策错误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有限开禁的效果错误C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朝政府面对倭寇之乱屡打不绝的现实,认识到福建巡抚许孚远分析的“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问题,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这说明明朝海商海盗斗争初见成效正确D项根据材料内容不能得出“白银内流”的结论错误[答案]C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无中生有”:在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题肢中增加一些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的选项。如此题中的B、D两项即属于“无中生有”。[问题延伸]根据上题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明朝是不是一直实行“海禁”政策?为什么?[提示]以上材料表明明代并不是一直实行“海禁”政策,而是废弛多变,具体总结如下:①洪武年间:为防沿海敌对势力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②明永乐年间:虽有郑和下西洋,但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后随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③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思维能力升华[深度思考]中国古代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家国情怀]明清衰落的历史启示1.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都不难看出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即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了衰落。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虽然一方面巩固了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但是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停滞,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经过清朝的康乾盛世后,封建社会也走到了末日,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逐步瓦解着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专制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危机,而且清朝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到鸦片战争前夜,它已衰相尽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距离。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国家要想进步,就得在政治体制、科技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各方面依据客观现实,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根据历史发展趋势,在革命理论、斗争方式和手段、经济建设理论、外交政策等各方面进行“创新
本文标题:(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94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