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2.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远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3.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难点)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间,国民经济处于状态。(2)1978年,关于的大讨论,为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3)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为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停滞真理标准问题3.内容(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实事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4.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2)成为实行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改革开放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1)措施①经营方式:在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政权形式: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家庭承包经营村民委员会(2)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③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自主权城市2.城市(1)措施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③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共同发展。④分配制度: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企分开多种所有制按劳分配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提出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体制。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21世纪初,社会主义体系基本建立。公有制商品市场3.意义(1)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中国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全面建设小康[释疑解惑][易错易混]“文化大革命”结束≠“左”倾错误消除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但是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社会主义建设依然“以阶级斗争为纲”,继续延续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并未完全消除。[图示记忆](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思考探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归谁所有?它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吗?提示:①仍是土地公有(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而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考探究2: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国营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开始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轻巧识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三个关键点: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四个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概念阐释]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轻巧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经济体制改革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①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②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史料二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思考:(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针对什么问题?它是否意味着所有制的根本改变?为什么?(2)史料二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信息解读]史料一:①“某些尝试”主要指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②“集体农业的痕迹”指人民公社下的集体生产。史料二:注意图片中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的变化和图片的时间“1978年、2002年”等关键信息。[尝试解答](1)变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针对问题:当时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没有改变。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分配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2)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目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目的是解放生产力。(4)本质: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改革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5)基本特点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②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③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典例】20世纪20年代,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差别不大C.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治国需要遵循的原则D.不同的人治理国家的方式不同[审题指导]①定时空: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30年代罗斯福“新政”;90年代邓小平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抓关键:“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者反映的本质问题。③调取储备:“1992年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④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是材料中的现象而非本质问题错误B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差别依然很大错误C项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各国经济体制改革遵循的原则正确D项材料内容涉及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治理国家的方式错误[答案]C此类试题应注意的陷阱是“一叶障目”: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在题肢中增加一些与题干材料表面上联系密切的选项以迷惑考生,使考生看不到更深层的含义而错选。如此题中的A项即属于“一叶障目”。[问题延伸]根据上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①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②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③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思维能力升华[深度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及其实行具有群众基础。2.特点: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创举。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家国情怀]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面对现实问题,仍需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所以要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从当时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2.从长远来看:它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课堂归纳小结[网络构建][关键必背](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本文标题:(新课标)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294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