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单元总结与提升模块一中国史篇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栏目导航123纵横贯通大题增分单元过关测试(十)纵横贯通1一、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60多年后,中国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加入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60多年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60多年后,中国既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4.改变的是战术,不变的是战略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60年代“两面出击”、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方针、不同的战术,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始终不变的。今天的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上升,实力也极大增强,但离发达国家尚有很大差距的状况并没有也不会在短期内改变。因而今日之中国只有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针对训练|1.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这说明当时的中国()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合作解析:选C“一边倒”外交方针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根据材料“195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划分并不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的,故C项正确;新型区域外交合作的提出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二、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阶段调整内容主要作用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土地为农民所有。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和国家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经营方式分散经营(个体)分配制度多劳多得1953~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满足了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资金、市场、原料),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1958~1978年底人民公社体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一大、二公)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经营方式集体经营分配制度平均主义1978年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经营方式,分散经营分配制度多劳多得|针对训练|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本法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一)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使用;(二)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及其他相关服务……(四)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设施建设运营等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A.使农村家庭承包取代了人民公社B.顺应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C.改革了当时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D.使农村形成生产责任的垄断经营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的意义,它是顺应市场导向,为推动经济发展而实行的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形式,故B项正确;使农村家庭承包取代了人民公社并非农民专业合作社出现的影响,故A项错误;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垄断经营”的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三、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项目事例(史实)经验教训中心任务“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建设速度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改革开放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依靠力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针对训练|3.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指出:适当地放宽了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B.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C.中央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D.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解析:选C材料信息,1980年政府“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反映出中央对人民公社化的反思和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故C项正确;1982年开始政府大力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表明此时“左”倾错误得到纠正,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是集体所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四、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针对训练|4.1978年后,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苏联的农村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4%左右,戈尔巴乔夫提出把土地出租给他们50年,却没人愿意承包,因为他们无钱投资购买机器。材料表明()A.“包干到户”不适合苏联B.苏联改革走“中国模式”C.经济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解析:选A材料中“中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形势马上改观”,而苏联农民却不愿意承包土地,说明中国和苏联的国情是不一样的,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苏联农民不愿意承包土地,说明苏联改革不可能走“中国模式”,故B项排除;戈尔巴乔夫在经济领域改革成效不大,之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故C项排除;材料未提及苏联改变单一的公有制,故D项排除。大题增分2地方自治——历史悠久的乡约制度|典题示例|(2018年全国卷Ⅰ)(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增分策略|[审题视角]第(1)问:答题限定语→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注意回答“变化”要依据材料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积极作用”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总结)答题提示语→概括(归纳总结,语言精练);说明(要结合史实回答)第(2)问:答题限定语→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回答时的切入点是“历史背景”,要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09年”联系当时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史实分析)答题提示语→简述(依据史实,简明扼要)第(3)问:答题限定语→村民自治的意义。(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等相关知识,从乡村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基层民主等方面分析)答题提示语→说明(要明确、具体,分层回答)[信息提取]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1)问变化显性信息“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隐性信息“功能”“内容”“民间组织”“地方官吏”乡约制度的内容及建立主体题号设问材料关键句提取信息第(1)问积极作用显性信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重农桑以足衣食”有利于发展生产“训子弟以禁非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隐性信息“道德教化”“重农桑”“禁非为”涉及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第(2)问历史背景显性信息“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西方民主思想传播“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内忧外患隐性信息“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试行地方自治第(3)问意义显性信息“村民自治迅速发展”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隐性信息“村民委员会……群众自治组织”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组织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谢谢观看THANKS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10单元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8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