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纪,人类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关注话题·深化认知认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超越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改革(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2)改革:二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经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知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调整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2.罗斯福新政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恢复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3.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出现、第三产业兴起等促使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后,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都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是,这只是程度上的变化,政府和市场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杠杆。认知三西方大危机发生后苏联的应对措施1.引进技术(1)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构、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以及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2.大量进口机器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3.重视“智力进口”(1)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2)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4.吸引国外贷款(1)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2)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5.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进出口。(2)苏联提出的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认知四20世纪多元并存、世界“剧变”的时代1.总体特征: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和两种社会制度的相互借鉴。2.转型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更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等。3.深远影响(1)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显著特点,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改革。(2)20世纪的变革是对生产相对过剩、社会不公、战乱不断等问题的回应和解决。(3)从20世纪上半期的混乱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冷战”,再到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体现了国际社会共同进步的时代要求。史学新论·多维探究探究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效性[史学新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发现问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违背经济规律,但仍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命题角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代必要性与过时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2.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史学新论]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浓厚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基础,而以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主流又不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想去引领、克服并化解上述矛盾和冲突,而是以违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传统意识形态,即“左”的思想去处理、解构新经济政策,所以,造成这一政策最终遭到了被取消的命运。——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发现问题现行教材谈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仅表述为“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材料中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命题角度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及作用,新经济政策是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实践。3.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必然性[史学新论]《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俄]格·阿·阿尔巴托夫发现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与斯大林主义的不同认知。命题角度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赫鲁晓夫改革的经验教训。4.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新思维”[史学新论]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发现问题戈尔巴乔夫实行完全私有化,破坏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命题角度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实质;经济改革与指导思想的关系。探究二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调整1.罗斯福的自由观[史学新论]罗斯福在1933年的就职演说中把“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与“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并列为“四大自由”,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重大发展。——陈启懋《罗斯福“新政”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开端》发现问题罗斯福提出的“四大自由”中注入了新的元素。命题角度社会公正与公平问题;民众的社会保障问题。2.从解决失业问题看罗斯福新政的成就[史学新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摘自美国历史学家阿兰·布林克利等著的《美国历史上的调查》发现问题从趋势图看,曲线呈上升趋势;从数据看,失业人数大幅下降。命题角度经济大危机的后果;罗斯福新政解决就业与稳定社会秩序的关系。3.二战后西方推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史学新论]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负担,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发现问题作者论述了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本质和弊端。史料中作者认为:“福利国家”的实质和目的是国家通过税收的办法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福利国家”的弊端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人们进取心减退,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命题角度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探究三20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1.“冷战”时期的军事对抗[史学新论]“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发现问题“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有双重影响。命题角度如何评价“冷战”时期的军事对峙;两极格局的影响。2.20世纪70年代“崭新的世界格局”[史学新论](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发现问题20世纪70年代,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命题角度20世纪70年代“崭新的世界格局”的含义;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及原因。3.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史学新论]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则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发现问题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说明科技革命、市场体制是经济全球化的两大推动因素。命题角度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强化落实·权威预测1.[2019·湖北八市高三联考]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列宁的这一认识()A.暗示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B.表明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C.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意味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解析:材料“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说明列宁表明新经济政策是暂时的,具有过渡性,故选A项;据材料“列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3 世界史 3.3.4 世界现代化趋势——20世纪两种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254 .html